35. 第 35 章 【为母刚柔】(2 / 2)

医汉 春溪笛晓 7374 字 2023-11-04

他们只能祈求华佗快点吃完来给郡守开药。

可惜他们的祈求注定要落空了,等到郡守儿子把满车谢礼装好,华佗就留书一封大摇大摆地离开。

那封留给郡守的书信霍善是凑在旁边看着华佗写,看着看着眼睛又睁圆了。

上头全是骂郡守的话!

一老一少坐到车上的时候,霍善还大为惊叹:“没想到骂人还能治病!”

华佗见霍善恢复了一贯的活泼,笑着说道:“这里头的门道多得很,一般人要是胡乱学了去,说不准真把人给气死了。”

师徒俩随着满车礼物回到落脚处。

华佗看都没看那些财货半眼,领着霍善去净手并为自己换上干净的衣物。

霍善倒是不用换,他本就是“入梦”来的,便是去泥土里打几个滚儿也不妨事。

华佗给霍善提起为什么要保持身上洁净,人在病中比平时要虚弱许多,外邪很容易趁虚而入。

就像那小到肉眼不可见的寄生虫虫卵那样,他们虽做不到不把任何“外邪”往里带,也得尽量减少这种可能性。

霍善本就是个爱干净的小孩,听后认真把华佗的话记在心里。

华佗掀帘走进去。

霍善紧随其后,很快便瞧见华佗所说的那个患者。

患者是个在当地颇有名望的士大夫,已经四十多岁了,读了半辈子书,见多了士林中的风风雨雨。

东汉末年的读书人大家都懂的,甭管办事能力怎么样,首先要比谁的名头喊得响亮,接着还得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这样才能顺利成为蜚声朝野的名士、掌握足够大的话语权。

当然了,掌握这个话语权的风险也很大,比如被抓起来蹲大牢或者砍头。

这位士大夫的前半生就是这么精彩纷呈走过来的,本来他觉得经历过士林这么多年的洗礼,纵使真有一天大难临头也能从容应对。

结果这病才来没几个月他就撑不住了,苦苦求着华佗给他治病。

可见不管觉得自己意志力多么强大,最好就是不生病。

华佗此前已经给他诊断过了,准备给这位士大夫开腹解决病灶。

其实华佗也很有医德得告诉过这位患者,表示这病灶不致命,不切也行,反正你也只剩下十年寿命了。我就算给你切了,你也是十年就死,何必受这破腹之苦?

只要忍着这种痛区区十年就好!

患者:?????

患者坚持要华佗帮自己取病灶。

这就是汉代医家常下达的“死亡通知书”了。不是华佗特立独行,而是《黄帝内经》也是这样写的,据传厉害的医家能够通过诊问估量出患者的病大概啥时候要人命。

只是有的医家说话比较委婉,有的医家说话比较实诚而已。比如爱说大实话的华佗经常这么告诉患者家属:准备后事吧,就这三天/五天/十天的事了。

有时候心情好,华佗还会把死前的症状详细描述给患者家属听。

可见华佗生前没被追着打实在不容易。

华佗简略地把患者情况跟霍善讲了。

这种治法非常伤身,一般华佗是作为最后的治疗手段来使用的,若非患者自身有强烈的破腹意愿,他基本不会给人动刀子。

霍善震惊不已。

居然还能把人肚子剖开吗!

华佗道:“取病灶可以这么取,取孩子自然也可以,只是创口可能更大,恢复起来可能更麻烦。若非摸出胎位不正、难产可能极大,这法子绝不能随便用。”

他问霍善能不能跟。

不能的话只要自己出去玩就好。

霍善本来有点害怕,可想到自己早逝的阿娘忽地又不怕了。听华佗说,就算是想以后让他来操刀,也得他全程跟诊一次才能获得这方面的权限。

能多学点当然得多学点。

要是以后他身边有重要的人遇到这种情况呢!

霍善勇敢地说道:“我不怕!”

得了霍善这个答复,华佗心中欣慰。

他的两个徒弟都没学到他这方面的临床技巧,听李时珍说到后来这方面的技艺已经近乎失传,只有少数医家还敢动刀子,但他们会的大多也只是割疮缝合之类的寻常外科手段而已。

与李时珍同期的医家之中倒是有个不错的后生,名为王肯堂。

王肯堂是个读书人,还中了进士当了官,他曾因为母亲生病而开始研究医理,后来学有所成、内外兼精,他不仅会治病,还会归纳总结,曾经详细记录了头面唇口损伤的缝合之法,称得上是明代的口腔颌面外科专家了。

只是破腹这种大手术,李时珍同样没亲眼见过。

这会儿拇指大小的三个小老头儿站在霍善肩膀上,齐齐探头看向患者露出来的肚皮。

华佗马上就要把它切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