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黄大人结束悲痛临城县.黄大人 广府……(1 / 2)

买活 御井烹香 9668 字 2023-11-02

大敏的确已然是在灭亡的路上无可挽回地往前走去谁也无法拯救,这一点,谢双瑶和黄锦衣卫的看法是一致的题的关键便在于这无法扭转的小冰河期,还将持续五十年左右才会逐渐回暖今年才十五岁双瑶可以等得起大敏朝却是无论如何都等不起的。哪怕从明年起温就陡然回升到正常水平敏朝的统治也一样是风雨飘摇、危机四伏,更何况这样的天气还要持续五十年,甚至更冷呢?

只要相信她说的这句话,那么便大可以如此推论——敏朝的灭亡,已然是一件确切的事在唯独可以商榷的便是灭亡的时间问题而已。

“所有的弊端起来都是分配机制朝廷的官僚制度又决定了敏朝决计不可能自我变法自我改革至连小小的调整都难以办到,譬如一条鞭法——只是一点小小的调整而已们那个张文忠公付出了巨大的政治代价。”

谢双瑶用这样不以为然的口气指点着江山,这和她现在的身份是很不符的黄大人一句话也无法反驳,恰恰相反如饥似渴地汲取着谢双瑶在谈论这些政事时所泄露的观点与知识,“朝廷的财政制度,从开始便是极畸形的。对商税定得粗略简单,大多体现在关税上,以至于有权势的人逃税极为容易,而无权势的人根本就无法做生意——而关税会汇总到中央么?根本不会,也就造成了各地方和中央的财权分离,以及中央统辖力的薄弱。好,商税是很难收的了,只能指望田税和人口税,但这又是一个巨大的坑。”

田税现在也是收不上来的了,因为乡间的财势人家只交很少的税,却在名义上占有了几乎九成的土地,谢双瑶说,“朝廷财政指望农业税的时候,却还规划了免税额,在执行中就是这样,到最后农户被逼着把该给朝廷的农业税交给了本地的大户,而大户又养出了许多读书人,在朝中为他们鼓吹‘轻徭薄赋’,没有钱,谈不上读书,读书之后,实际上已经进入了这个窃国本而实自身的国贼阶层。口中喊着圣天子,但实际利益上,和圣天子俨然已经站到了反面。”

“有敏以来,历代皇帝都信用宦官,便是因为唯有阉党这个完全根植于皇权的政治阶层,能够实在地为他们办事,其余的所谓忠臣良相,只能和他们达成很有限的合作,根源便在于这里,有才华的读书人能看到朝政中的弊病,对自己出身的这个阶层进行一定的约束,但要说彻底的革掉自己出身的这个阶层,万无可能,只有一个张文忠算是稍微触动核心利益,他的下场你们也都看到了。”

如今朝中,以阉党和西林党的斗争为主,黄大人便是厂卫麾下的干将,虽然他并没有净身,却是阉党的腹心,但由于阉党立身不正,在士林百姓中一向没有名声而言。此时听到谢双瑶的话,哪怕他已下定决心要改弦更张,也是不由得打从心底暖和熨帖出来,更为谢六姐的高瞻远瞩震慑,郑重拱手道,“六姐高见!”

想到朝中那些所谓君子,争权夺利、拉帮结派、打压异己,乃至在地方上倒行逆施,却又仗着笔墨之利,为自己涂脂抹粉的丑态,禁不住发自肺腑地说道,“能看穿那帮西林君子的真面目,六姐好利目!”

“西林党确实不是什么好东西,但阉党也没好到哪里去,”谢六姐不受他的马屁,比了比马脸小吴,提醒黄大人别得罪了她,又有些不屑地说道,“你的那些不学无术,但在教育上却普遍不如外间的朝臣,而个人的晋升也没有公平的考核机制,任人唯亲,是以阉党要说一心为民,也不见得。选拔上存在很大的问题,如今京里所谓的九千岁,他就算有才干,有政治眼光,但自身没有基层施政经验,怎么能办得好差事?”

“皇帝不是没想过办法,在各处开设皇庄,便是他们的变通之策。但这条道路很容易便被打为是‘与民争利’,而且在实施中也被宦官贪污了不少,久而久之,新的利益阶层不断涌现,谁都在多吃多占,谁也不愿吐出...

来哪怕一丝,现在的朝廷财政实际上已经濒临崩溃。就算风调雨顺,也是没得办法,更何况如今天时这么的差,那就更加没有办法了。”

天色渐渐晚了,马脸小吴在奋笔疾书,记着这罕见的以天下为视角的对谈,她也在从中汲取着宝贵的见识——九千岁、阉党、西林党,这些都是于县令等人常提到的政治常识,谢双瑶的话里没有什么她没接触过的陌生知识,但她将这些组合在一起进行分析的方式,是吴小莲从未想过的。

“这样的政治博弈,西林党代表地主阶级——往往也是大商家,阉党代表皇权利益,没有谁能代表农户入局,但最讽刺的一点是,地非得农户来种才有粮食出产,而没有粮食吃,大家都要饿死。整个施政方针都致力于消灭自耕农,人被杀,就会死,既然所有人都来压榨农户,那自耕农还能怎么样呢?不就都快死光了吗——”

这是黄大人无法反驳的,甚至他的想法和谢双瑶没有太多的矛盾。作为锦衣卫中坚人物,黄大人算是如今天下少有的,能够接触到帝国全貌的政治人物,而他发觉谢双瑶的逻辑是无可反驳的,这样的体系注定难以持久,一百到二百年已是极限,体制本身就注定了土地最终会集中到极少数人手中,带来朝廷财政的崩溃。一个不平衡的体制的本身就注定了将来的崩溃。

谢双瑶拉长了声音,有些讽刺地说,“政治不讲道德,尽管那些西林党满口的悲天悯人,但其实压榨起他们最体恤的百姓时也是一点不手软的。他们可明白着呢,农户活不下去的时候,起来造造反,阉党和西林党便暂且罢手,安抚一下当地的农户,这本来也还算是行得通的纠错机制,但这样脆弱的体系是禁不起天灾的,尤其是禁不起全国范围内的寒潮和减产,要持续数十年的寒潮和减产——这些年连浙江也乱起来了,黄锦衣卫,农户和织户争地,你应当知道这背后的缘由是什么吧?”

“……天冷了,种不得多季稻。”黄大人心情沉重,“原本一年两熟,或是两年三熟的地,现在只能一年一熟了,冬天什么也种不了。粮食便不够吃了,但织户又占了许多田地去种桑树、种棉花,这些织户背后都是本地的大地主,而农户背后的小地主很难和织户抗衡,农户们活不下去,浙江人又野蛮,双方便时常在灌溉时彼此冲突,时常酿出血案。”

“连富庶的浙江道都是如此,两湖、四川,情况会好么?”

自然是不会的,减产是全国性的,而且数字触目惊心,别说五十年,哪怕再减产个两年,都会有上万上十万的百姓饿死,没饿死的那些也不可能坐以待毙,必然要起来闹事。建贼、西贼、闯贼,只是个开始,大敏就像是一艘千疮百孔的船,有些人还在往外徒劳地舀水,想要把漏洞慢慢补上,有些人已经被迫或者主动地跳了船,有些人还在欢快地凿着窟窿。

而像黄大人这样的人,他看到的却是在这艘船翻覆,新的一艘船浮起的过程中,不知有多少本已很苦命的百姓,将要无望地化作路边的骷髅,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那些人和他一样也有家人,也有智慧,就如同那个小佘,他是个低贱的船夫,注定会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甚而死去,可他却又拥有不逊色于黄大人甚至犹有过之的算学才能,他和黄大人实在是一样的人!

——难道他的出生,便是为了在绝望中惨嚎着化为徘徊的孤魂么?

他的双手微微颤抖了起来,黄大人哪怕被快刀架着脖子,也没有失去过自己的冷静,但此刻他为这预见中的景象浑身难安。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他是厂卫特务——这世上绝不会有人指望他有甚么多余的良心,朝廷鹰犬么,颠倒黑白、为虎

作伥是他的本职工作。就连黄大人自己都未曾觉得他有多么的为国为民,但这一刻,他当真从缅怀朝廷的伤...

感中走了出来,他起身由衷地对谢六姐行跪拜礼,“天下至此,必将大乱,乱世为炉,万民熬煎!请六姐出山,救苦救难,小人愿效犬马之劳,为六姐肝脑涂地——”

但他没有拜下去,就被马脸小吴跳起来扶住了,还吃了一记白眼——这句话说得太长了,还有好几个难写的字。“我们买活军不喜欢跪拜,你鞠躬就可以了。”

这的确是谢向上提过的规矩,黄大人呆呆站了一会,深吸一口气,长揖到地,接连鞠了三躬,起身时已是收拾所有情绪,不再谈那注定覆灭的大敏,而是拱手问道,“既然天气越冷,而北面的饥荒、旱灾、大疫想来也只会越演越烈——”

见谢六姐微微点头,他的心更沉了几分,口中语速不变,往下说道,“那么小人猜测,六姐应当是暂时并不准备往北面争雄,而是要先图广府,再往吕宋、安南等天气炎热的所在建立功业,如此可尽收南面天时之利,待到兵强马壮之时,再从容收拾北面的建贼、闯贼?”

二人问对至此,终于对彼此的意图和身份达成一致,黄大人也算是正式入伙。这样的戏码虽然一直在重复上演,已经让谢双瑶有些腻味了,但也是招揽人才不可避免的步骤。陆大红带回的这个黄锦衣卫的确是个惊喜,虽然是厂卫特务,但胸襟眼光都已有了政治家的雏形,她问,“你觉得这思路怎么样,可行吗?会遇到哪些方面的阻力?”

她的优势无人可以取替,但谢双瑶的劣势是她对周围具体的政治军事环境并没有太多认识,而且也很难预料本地人对她崛起的反应,正需要黄锦衣卫这样的高层次人才为她推演,在厂卫特务这个位置上,黄锦衣卫能接触到的情报比一般的督抚都要更多,而且他有很强的推理能力,以及很老道的政治眼光,他是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的。

“目前而言,买活军虽已占据了四县之地,声名更向三省传播,但迄今仍未有奏章上报,便有在下此前和六姐分说的缘由在内。从福建道而起,在这片山区中盘踞了若干年,外人看来,显而易见,买活军并无争雄天下的野心,只是乱世结团,以图自保。如此的枭雄,心中仍有正气,还认可正统,那么以如今朝廷捉襟见肘的财力人力,当是以抚代剿,招安为主。甚至连惊动朝廷的资格都没有,往往在省内便自行处置了。因为往上报了匪情,便等如是为自己增添了一件事,倘若还没想好该如何处理就向上报,那是十分不划算的。”

“若说从前占云县,省内还是装聋作哑,如今先后占了临城、许县、吴兴三县之后,别处不说,至少福建道是要收到消息,并且商议着该如何处置了。但闽北这一带,山高路远,不论是从福州出兵,还是从延平出兵,要走到地头,耗费的军粮都是一笔极大的数字。况且福建道的兵力如今许多是被调去北面应付建贼了,余下的兵力敷衍海防都还嫌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