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吐蕃在等雪,长安的歌谣(1 / 2)

大唐天将军 落叶凋谢 6634 字 2个月前

第234章 吐蕃在等雪,长安的歌谣

「赞普,趁此时机,我们将大非川上的七万多附属诸部骑兵调回来。」

吐谷浑小王向尺带珠丹建议道。

那里有他麾下的兵马。

现在吐蕃失去青海已是定局,纵无家可归,也要先保住自己的兵马。

「禀赞普,此举不妥!唐军诸军将骑兵抽调出来,就是防止我军从大非岭撤走。凭栅栏和工事防御,大非岭固若金汤;若从大非岭撤下,距离我们虽然只有十几里远,但唐军一个甲骑冲锋,就能将附属诸部击溃。」

末结桑东则布向尺带珠丹禀告道。

他担心唐军会藉此,继续扩大战斗,不给吐蕃丝毫机会。

「赞普,我们该趁机撤出大非川。以大非岭的士兵再度吸引唐骑注意力,此时要壮士断腕!」

吐蕃政务大臣那囊仲巴杰向尺带珠丹说道。

他是吐蕃王后那囊芒莫杰西登的哥哥,是为吐蕃中贡论,深受尺带珠丹的信任,那囊氏以其为首,并且在吐蕃影响很大。

同时,他也是吐蕃逻些天马禁军千户所的千户长。

如果现在不撤退,以后想要再退,就会损失得更多。那囊仲巴杰认为此时必须当机立断。

末结桑东则布没有反驳,当前确实该如此。

象雄王丶通颊王等诸部王虽脸色难看,但为自己的小命,不得不让族人成为诱饵。

一时间,包括尺带珠丹在内的大臣丶诸部王,都将目光看向没庐穷桑倭儿芒。

此时他已经坐在席上,心神萎靡到极点。

本就身体不好,又感染风寒未愈。

一名感染风寒的白发老人在数丈高的观战台上站了一天,天气极寒,北风一直在吹。

如果不倒下,那才奇怪呢!

没庐穷桑倭儿芒于土龙年替代悉诺逻恭禄为吐蕃大论。

紧接着土龙年丶土蛇年丶金马年丶金牛年丶水猴年丶水鸡年丶木猪年丶水羊年丶木猴年等,都替代赞普召来会盟,近二十年的宰相生涯,可谓权势滔天。

他制定诸多军丶政丶民的法令,在吐蕃的威望无人能及,哪怕之前的悉诺逻恭禄都远远无法相比。

今年是尺带珠丹在位的第四十二年,为吐蕃的火狗年末。

他觉得自己无法再看到火猪年的春天。

没庐穷桑倭儿芒已经说不出话了,但他一直静静地听着大臣们的谈论。

见大臣和赞普一起看来,他伸出颤颤巍巍的手,指向苍天!

一时间,尺带珠丹和大臣们不解。

「雪……」

没庐穷桑倭儿芒用尽全身力气,吐出这一个字。

这一刻,尺带珠丹和大臣们恍然大悟。

唐军的布置,明显是防着他们逃走,如果撤退,一定会遭受打击。

今年冬天只下过小雪,还没降过大雪。

天气阴沉沉的,大雪迟早会到。

等大雪降临,积雪到一定厚度,就是他们撤军的时候。

吐蕃生长在雪域高原,虽然大雪也影响他们的行进,但他们熟悉路程,在大雪中多次会盟丶出行古道。

如此,唐军有朔方来的兵马,不一定敢深入,就算深入追击,吐蕃士兵更耐苦寒,也有反败为胜的机会。

听着外面的人喊马嘶,尺带珠丹心中在滴血,他同意没庐穷桑倭儿芒的建议。

他令人将没庐穷桑倭儿芒抬入大帐中,服用温汤丶药物,好生调养。

……

大非川外,唐军围堵的三万吐蕃骑兵,一次次尝试冲击唐军的堵截,但每一次都有大批战马被迫停下,被陌刀军和重甲步兵围攻歼灭。

上万强弩分五个方阵,在吐蕃大非川营寨两里外。

既是在防御吐蕃步兵来支援,也是防止突围出的漏网之鱼。

上万架强弩,即便突围出百骑,也会被轻易射杀。

而唐军显然高估了吐蕃赞普和将帅的勇气。

他们在数里外看着自家骑兵被围堵,无动于衷。

唐军营寨的步兵也挺着长枪丶长矛,截住吐蕃骑兵想要向北突围的路。

因为从北面突围,绕过青海,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这部分吐蕃骑兵较为坚强,一直未向唐军投降。

哪怕是李瑄亲率亲卫,不断冲阵。

哥舒翰更是因为长时间鏖战,长枪都被折断,他不换兵器,手持半截长枪,依然在吐蕃骑兵队伍中勇猛冲击,受将士们惊叹。

哥舒翰四十岁才浪子回头,带着自己的家奴左车从军。

之前在渔海之战,虽有一点威名,但在军中还不太够看。

受李瑄的推荐和信任,哥舒翰才被河陇所知。

而今日之战,哥舒翰的声名将更上一层楼。

唐军的其他猛将几乎都聚集在这里,带着亲卫冲锋。

他们在越来越小的包围圈内,能从容调转马头,而吐蕃骑兵只能撞在唐军步兵的长枪上。

主力近在咫尺,却没有支援,令这些精锐的吐蕃武士心寒。

一连十几次未冲破防御,使吐蕃骑士身体和心理倍受打击。

直到天黑,剩下的两万骑已经无法再跑起来。

前后的步兵将他们包围得跟铁桶一样。

在李瑄的指挥下,唐军骑兵也分批次撤出战场。

全由十馀万步兵,将吐蕃骑兵围住。

唐军不是胡乱包围,而是有条不紊,组成二百多个步兵方阵,一层递一层,如八卦一样,强弩手回归到四面八方。

而唐军的骑兵,分别在步兵大阵的左翼丶右翼丶后方。

此时,就算尺带珠丹有营救部下的心思,也无力回天。

唐军强弩在步兵的掩护下,向靶子一样的吐蕃骑兵射击。

「嘣嘣嘣……」

伴随着擘张弩的离弦之音,人马不断地倒下,惨叫声不绝于耳。

只要吐蕃不投降,唐军就会一直射下去。

受不了的吐蕃骑兵步兵下马作战,试图以此逃跑。

很快他们就被唐军步兵刺回去。

此时唐军拥有二十多万步骑,吐蕃步兵想要逃跑注定无望。

又过一个时辰,一部分心态崩溃的吐蕃武士丢掉兵器,下马跪地投降。

其他吐蕃武士如同被传染一样,大批大批地放下兵器。

负隅顽抗者已经不存在了。

唯有大非川内,传出的鼓角声,耐人寻味。

「诸将听令,清理完毕战场之后,将营寨推进至距离吐蕃营寨五里左右。白兰羌部丶洮阳吐谷浑部丶河西诸胡部,将驻扎在大非岭上的吐蕃士兵包围。」

李瑄在战场上下达军令,此时他觉得胜券在握,吐蕃不可能再有翻盘的机会。

因为苏毗没陵赞这张牌,李瑄一直未动。

而王难得丶南霁云丶段秀实已经深入吐蕃腹地六七天,看样子尺带珠丹还未收到这个消息。

在群山环绕中,入逻些就这两条古道,那些未知的道路,吐蕃自己都不敢走。

有此一战,唐军虽有死伤,但士气比之前更为高昂,宁寇军被突袭的阴霾一扫而空。

李瑄亲手斩杀吐蕃的猛将尚多热尔,为宁寇军使独孤诞报仇雪恨。

在河陇士兵们心中,李帅是信仰和标杆,是无所不能的英雄。只有李帅在,没有什麽战斗不能获胜。

他们只需要效死命,去争夺军功和勋章。

那些跟随李瑄战斗的士兵,目睹李瑄斩将拔旗,更是不能自己。

特别是裴璎,经过铁与血的洗礼,他也认清自己。

对他来说十分难对付的吐蕃猛将,李帅只需一击斩杀,没有丝毫拖泥带水。

在战场上,神策卫只需护卫在李瑄的两翼,正面与李瑄相抗衡的敌人,都不过李瑄一合之敌。

河西诸胡丶洮阳吐谷浑士兵丶白兰羌部,将李瑄奉若神明。

李瑄不仅是战神,而且大公无私,赏罚分明。

敬畏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这一代传到下一代,哪怕有一天李瑄冒天下之大不韪,他们也不敢领兵相对。

「李帅,吐蕃竟然未趁机逃跑。如此他们必败无疑。」

本以为吐蕃会趁此时机撤军,但吐蕃还是以防御姿态,驻守大营。

唐军在旁边的山峰上有岗哨,吐蕃的营寨一览无遗。

只要吐蕃营寨有变化,立刻会发出讯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