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勤劳匪懈,完粹淳庞(2 / 2)

万历明君 鹤招 6963 字 3个月前

说罢,他再度看了一眼马自强,转身进了安民厂大门。

……

奏对只是插曲,视阅还是要继续。

甚至说,王崇古既然有意对朵颜三卫动兵,那麽更要好好看看自己的家底。

不检查一番武器装备,看看到了什麽世代,怎麽放心轻启战端?

朱翊钧抚摸着身下钢铁巨物,开口问道:「如今兵仗局年产火器多少?」

兵仗局掌印太监连忙回话:「回禀陛下,并无定额。」

「嘉靖时,本局三年一次成造,用银二万四千两,出产火器数量以种类造价不同而有所出入。」

「嘉靖四十二年,拨银减为一万六千两,三年一造,改为五年题准每年修造换给。」

「隆庆三年减为八千三百两。」

朱翊钧闻言,不由皱眉。

按理来说,只要战事不停,军工产量只有涨的份。

怎麽产量还一直萎缩了?

见皇帝神情有所不悦,一旁的张宏不动声色解释道:「陛下,除了兵仗局以外,军器局亦有火器制造。」

「且军器局有兵部大使提管,营厂工部主事协管,六科给事中阅试,户部也时有划拨银两。」

「其产出颇多,火药每年数万斤,连珠炮铅弹等二十万馀枚,鸟铳一万二千杆。」

「渐渐,兵仗局便缓产了。」

朱翊钧闻言,这才恍然。

说白了还是兵仗局是内廷全资的,外臣进不来,业务不透明,哪怕兵部有产量,也不想下单在兵仗局。

产量一股脑都干内外合资的军器局去了。

不过……这倒是正合他意!

他本来打算让兵仗局分处一部分业务搞科研的。

如今这样的话,正好整个局转型。

军器局在外制造,兵仗局在内研发。

不过他并没有直接将此事抛出,而是伸手招来工匠——方才一会的功夫,朱翊钧让魏忠德叫的大工匠,已然是等候在旁。

魏忠德朝几名工匠恶狠狠瞪了一眼,嘴唇翕动,似乎是让工匠把皇帝伺候好了之类。

「且与朕……」

说到一半,朱翊钧才想起对面是工匠,将满口之乎者也又咽了下去,改口道:「现在火器制造,最紧要的地方是什麽?」

几名工匠对视一眼。

而后推出了一名皮肤黝黑,个子矮小的工匠出来答话:「陛下,无论铳丶炮,皆药以推弹,铳以管弹,则弹出铳管之际,必铳身毫无罅漏,毫无偏曲,而药始不旁泄,弹始无阻碍也……」

额,朕跟你说大白话,你反倒满口之乎者也是吧?

明朝的匠籍,水平上下差距很大。

大多是一辈子搞百工,说话简单粗俗。

但也有少数投身学业的,譬如首辅徐有贞,乃至严嵩,都是匠籍出身。

内监的工匠,待遇还行,素质自然也高些。

不过倒是这名工匠话里的内容,也有些出乎朱翊钧的意料之外。

他本以为,火器威力,多是受限于火药。

没想到竟然是炮管子……

只听工匠继续说道:「如今铳内多有砂眼,微有洼突。」

这时候另一名工匠突然插话道:「是咧,经常有砂眼,那样整,俺都没法镟膛。」

「十管能成三管就了不得哩!」

朱翊钧闻言,突然好奇道:「炮管子用的铜还是铁?」

最先那名工匠再度开口道:「陛下,炼铳以铜为上,铁次之,铁比铜加厚则不炸。」

「譬如这弗朗机炮,便用精铜铸之,而造信炮丶短提铳等,则是用生熟铜兼半。」

朱翊钧点了点头。

这就是工业体系了。

火器不单单是火器,看的是整体工业实力。

炼铁丶炼铜丶机关结构丶模具丶火药等等,相辅相成,互为牵制。

这些行业难题,不是朱翊钧一拍脑袋,背个顺口溜,就能迅速进步的。

得靠技术积累啊!

朱翊钧心中感慨一番,又朝几名工匠问了一些关于火药丶浇铸丶镟膛的技术问题。

皇帝这边与工匠打得火热。

给一旁的中书舍人看得一愣一愣。

犹豫着要不要事后劝诫一下皇帝,不要过于沉醉于机巧之事。

时间缓缓流逝。

外间的大雪,似乎下得更大了。

时有寒风吹进厂里,众人不约而同缩了缩脖子。

朱翊钧一面听着工匠的讲解,一面翻阅着兵仗局制火器的教科书。

「五材并用,火德最灵,秉荧惑之精气,酌朱雀之权衡,轩辕创法以卫民生。」

「……」

「一君二臣,灰硫同在臣位,灰则武而硫则文,剽疾则武收殊,续猛炸则文策奇勋。」

「……」

朱翊钧看得直摇头。

这本《武编》,博采士卒丶军官丶工匠所有武备识略,成书于嘉靖年间。

可谓是此时火药制作技术的最高理论总结。

但,这种所谓的最高成就,仍旧是拿着工匠的成果,包裹一层儒门的皮。

其中关于火药的「五行理论」和「君臣理论」,歧义多多,前后矛盾。

尤其什麽荧惑精气,什麽火命风后,搞得跟写小说似的。

这种儒生写科技丛书,不能对工匠进行业务指导事小,将科技树带歪才是坏了大事。

朱翊钧又翻了翻其馀几本兵书,不由叹了一口气。

作为火药发源地,一直缺乏革新,不是没有原因。

明朝火器技术理论化成果不少,兵书一大堆。

但往往都是以抄录总结前人经验为主,其中大部分内容雷同,创新极少。

至于下基层问问工匠的经验?

儒生给你收录其中,还高屋建瓴化用儒家经典帮你做技术总结,已经了不得了,还真想让我深入学你的技术?

不好意思,奇技淫巧,不屑也!

朱翊钧在有了大致了解之后,缓缓合上了最后一本兵书。

他沉吟半晌,终于有了打算。

朱翊钧看向方才为首的工匠,开口问道:「你叫什麽名字?」

那工匠面色一喜,连忙拜倒在地,恭谨答道:「回陛下的问,我叫王六。」

朱翊钧点了点头,没再问。

皇帝能问一句名字,下面的人自然应该知道什麽态度。

朱翊钧转而向张宏投去目光,吩咐道:「大伴,兵仗局以后便不接批量铸造了,改为专事火器改良丶设想试验丶经验总结。」

「划拨款项,跟学府一般,有多少课题花销,便结多少银两,朕会让户部和科道一同审计帐目,至于成果,朕亲自过问。」

话音一落,兵仗局掌印太监面色一变。

主管部门被上司直管了,自己怎麽办?

这显然不在司礼监掌印太监的考虑范畴之内,张宏走到皇帝身前,恭谨听着皇帝后续,一番照单全收的模样。

朱翊钧顿了顿,继续说道:「先按照火器改良的几个方向,报几个课题上来。」

「其中火药丶铳管结构丶炼铁优化,排在最先。」

「同样,若是出了成果,工匠授学身,内臣按制赏功升迁。」

「大伴尽快拟个章程出来。」

在场之人神色各异。

几名工匠不少听明白了皇帝的意思,纷纷喜出望外。

而兵仗局的一众太监,则是面有忧虑。

张宏跪地应是:「奴婢这就去办。」

朱翊钧点了点头。

突然又想起什麽,看向一众工匠,开口道:「以后兵仗局这些兵书了,你们还是别看了,自己白话写一本罢,写好有赏。」

说完这句,朱翊钧也不管众人奇怪地神情,转身走出了安民厂。

这作态,领导的视察显然是结束了,一众内臣连忙跟上皇帝。

一旁的中书舍人郑宗学,在起居注上写下最后一笔,才落后一步,走出厂去。

刚一走出来,就看到雪越下越大。

整个紫禁城,都蒙上白茫茫一片。

郑宗学将脸上的雪花抹去,回忆今日皇帝的作为。

心中莫名感触——陛下插手兵事越发频繁了,其动兵戈之心,恐怕不比王崇古弱上半分。

如此这般……明年开春,大明朝与鞑靼之间,恐怕真要做过一场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