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确实好啊。”
“此文醇厚昌明理势并重也!”
其中地位最后的那位阅卷官,更是直接写下评语:“醇正近理之言,诸儒所不及。”
这评价,实在是高。
但阅卷官们一一点头,都是赞同的。
其中一人还叹:“若科举都是此等文章,我们也不觉辛苦了。”
今日已经是阅卷的第四日,多数考官皆是头晕眼花,读到如此通畅明理的文章,不亚于喝到甘泉水一般。
好,实在是好。
此文被单独拿出,如果后面四书文也不错,那肯定会被列为前三。
“看看他下面两题如何答的。”
第二题为“文王视民如伤。”
此考生答:“心存乎民与道足以。”
此句破题,直接将文章拔高,让考官再次眼睛一亮。
后面的见解更是让人感慨:“条理清晰,并见阳春大德。”
阅卷官直接题字:“以字句间博人鉴赏。”
不仅夸作者的品德好,还要逐字逐句地阅读!
“观夫康功用既,而微懿之美,爱著柔恭。道之在躬者,不既盛乎?”
甚至还给了合理的建议,还给了为何要效仿先贤的原因。
几位考官甚至把手头的事都放了,当真一字一句地阅读。
“好!今年得此佳才,也是科举的幸事!”
“好一个道之在躬者,不既盛乎?”
只要好好做了,还怕做不好吗。
只要身体力行了,难道还不是盛世吗。
此话读来竟然颇为激动。
甚至深入浅出,摆事实讲道理,更是娓娓道来,让人读起来,真的像先贤的文章一般。
“看下一篇,快。”
“第三题他怎么答的,我认为他是第一了!”
虽然四书的三题里,只看了他两题,但已经感觉,他会是第一!
第三题为“事君能致。”。
此话考官们肯定懂是什么意思。
但就是想看看这个学生能给出什么见解。
不过资历最高的阅卷官下意识翻了翻第一题,再看看第二题,心中有些不妙的情绪。
等第三题的文章拿出来,这位阅卷官已经想挠头了。
第一题,讲的是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
虽然有些拍马屁的嫌疑,但这朝堂上,谁不拍马屁。
楚大学士临时拟题的,大家也看出来了。
没想到这考生也看出来了。
第一题明明是让他们答“孝与忠”,他直接上升到对所有人要求的“敦仁守义”。
答的角度确实不同,也写出独到的见解。
本以为是他另辟蹊径。
第二题,出题人分明是想让考生们根据文王待民的态度,让考生借古喻今。
而那考生又绕开出题人的思路,答了先贤是如何视民如伤的,是因为心存乎民与道。
好家伙,这第三题更不得了。
题目明摆着写了,“事君能致。”
自然是要讲如何效忠皇上。
如今皇上身体不好,看多这样的文章,心情肯定会好一些。
这考生呢?
他又又又换了想法。
答的文章看似忠君,也说了可以慷慨赴死。
但要为国家利益赴死。
这三篇文章单看也就算了。
合在一起?
简直是出题人让他答什么,他就不答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