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4 章 君山焚尽(六)(1 / 2)

刺棠 雾圆 15024 字 5个月前

君山焚尽(六)

晨光熹微之际,街道上硝烟已然散去,昨日城中大乱,今日自然不必早朝,商户大着胆子出门修缮昨日损坏的店铺,却见有人骑马过了御街,直奔太学临近的御史台而去。

巳正时分,万物初盛。

渐渐有人在街边聚集,结伴往御史台去一窥究竟——据说,昨日统兵进城、打着“承明”军旗的将领,如今在御史台前摆了一把花梨木椅,正在悠闲地喝茶。

先赶到此地的是得到消息的御史中丞洛融,他本就对皇太子是否“死而复生”的消息半信半疑,到时只见一绯色官袍之人在御史台临御街的匾额之下端坐,十分闲散的模样。

他的身后,飘拂着那面玄红相间的军旗。

洛融抹了一把汗,拾级而上,正欲垂手一拜,却错愕地发觉端坐其上的是个熟脸。

于是他将那一句“贵人万安”吞了下去:“你……”

宋泠抬手为他添了一杯茶,笑道:“洛中丞,别来无恙。”

分明是一样的面孔,甚至是他常露出的那个似笑非笑的神情,可一言出口,竟然真叫他感受到了一种隐隐的、居高位多年之人才会有的威慑——况且他认识那个声音!

洛融在御史台多年,陆沆受牵连死后才成为御史中丞。天狩元年,皇太子第一次巡乌台之时,他还是个寻常的御史,连头都不敢抬,只记得他穿了缠枝花暗纹的绯色襕衫,周身一股檀香静气。

朝堂上、祭祀典仪中,那位传闻中的皇太子离他太远太远,真要说起来,他已经忘记了对方长什么模样,只能想起他的声音。

可面前这个人……

他知晓叶亭宴自入御史台来备受皇恩,虽说最初众人对他颇有微词,可在皇后和玉秋实的几次争斗之中,他明里暗里周旋于皇帝与群臣之中,缓和众人的关系,不知救下了多少人的身家性命。

但若他便是那位皇太子,今上为何会不认得他!

须臾之间,洛融心中过了千百种念头,最后还是不发一语地垂手退到了一侧,没敢喝他倒的那杯茶。

昨日皇后下诏令百官进宫,摆明了是打算废今上而重立太子泠,但只有这一面印了“承明”的军旗怎么足够,皇后多年来与政事牵扯太多,谁知她是不是打算假借傀儡篡政?

他们都在等,等那位“皇太子”现身之后,再做打算。

在洛融看来,此事真是千难万难的——就算生得一模一样,就算有他从前的声音,他该如何证明“我”是“我”?

皇位是天命、是神器,牵涉废立一事,自然该慎之又慎,文臣爱声名如惜命,谁敢陪他担“篡逆”的风险。

裴郗朝洛融看了一眼,忧心忡忡地道:“殿下,想来他是不肯喝这杯茶的。”

宋泠摇头,仍旧是不慌不乱的模样:“再等一等。”

他窝在座椅上,想起柏森森在进城前夜曾问过他,要不要恢复从前的模样。

落薇当时

恰在身侧,便抢话问:“当初易容经了蚀骨之痛,如今若是变回去,是否还要再经历一次?”

柏森森老实地回答:“为你和邱姑娘易容时,只需取用一些特殊的材料修饰五官、稍作改动,虽说与从前不甚相同,可若是至亲至近之人,难免窥不出破绽。”

“所以,当初为了安全,我用了另一种法子为灵晔易容——我师门中曾传过一种药草,需先取此药草,为他浸面三日,浸面时他会痛不欲生。待三日之后,我整骨添药,才能重新为他塑一张脸出来。若想变回从前的模样,便是同样的一番折磨。”

落薇扣紧了宋泠的手,宋泠笑着拍了拍她的手背:“你在意我是什么模样吗?”

落薇摇了摇头,只道:“不要再受苦了。”

于是他便笑起来:“放心,就算变回从前的模样,他们也不会因为一张脸信我,真到那时,他们根本不必在意我是什么模样。”

“——我就是要顶着这张脸,让他们认下我来。”

……

宋泠搁下茶盏,见御史台前聚集的百姓越来越多,众人盯着那面军旗交头接耳,似乎是在疑惑为何台上官员不跪。

难道这位“皇太子”是假的不成?

一位女子纵马过市,穿过台下人群,三步并作两步地冲上台去,抱拳而跪,扬声道:“民女蒙太子殿下与皇后殿下大恩,侥幸自金天诗案中生还,又自冤狱脱身,万死不得报!”

她朝上首磕了两个头,随即转过身来,有人认出了她,惊呼道:“这、这不是先前那位击鼓鸣冤的邱大人之女么?”

邱雪雨环视一圈,立刻道:“太子尚在,当年金天诗案,乃先太师铲除异己之手段!五王从未谋反,汀花台上三人因受太子属意才惨遭陷害!我手中有太师死前泣血所书,请御史台一阅!”

这封血书并非造假,是玉秋实在抄家之前留给宋瑶风、叮嘱她转交给落薇的。

也不知他最后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写了这封血书,又盖满了自己的私印,生怕旁人不信一般。

洛融扶了扶头顶的官帽,匆忙上前接过,只看了一眼便觉得头晕目眩。

这确实是玉秋实的笔迹,况且一字一句细致入微、骇人听闻,若非亲历,绝无可能写出这样一份供状。

一时间,他冷汗涟涟、不知所措。

台下众人对他手中血书极为好奇,又是一阵窃窃私语。

洛融强迫自己稳下心神,将那供状仔细读了一遍,然而还没看到一半,他便突兀听见人群中传来一声清脆的金铜之声。

不多时,人群退散两处,只见一个锦衣商人,步伐散漫,手持一个镀金铜碗,一边敲击,一边唱着前些日子在汴都流传许久的民谣。

“假龙吟,假龙吟,风起云行无雨至,卧水埋金爪难寻。苍苔原本非碧色,怎以此物作筼筜?莲花去国一千年,雨后闻腥犹带铁——”

声音清脆,众人这才发觉,来人虽高拢头发,却是个女子。

女子唱罢了,走上阶去,跪在邱雪雨身边。

“皇太子千秋无期。”

有人认出了她,扯着友人的袖子低语:“这不是那位从江南来的艾老板么……前些日子我还见他们夫妇二人在北街施粥散钱,传闻汴河以北的大半产业,都在这位老板手中哪。”

她既然在此时唱起了这首民谣,便是当街认下了民谣究竟出自何处。

太子旧部为其鸣冤而作,果然不假。

……

御史台前正是一番热闹,与此地一街之隔的太学当中,气氛却十分紧张。

许澹坐在角落当中,往堂下扫了一圈。

自从那位皇太子殿下在御史台前摆了张椅子喝茶,太学诸生、琼庭学士纷纷出了门,他们不敢直接到乌台之前看热闹,便不约而同地来到了太学正堂中。

堂上坐了几个德高望重的老先生,这几位老先生有人甚至已致仕良久,今日却不知为何,齐齐聚到了太学当中。

平素有大儒来讲学辩政之时,众人都不曾来得这么齐全。

许澹身侧坐的便是点红大会时他身边的那位年轻文官,何仲。

他与何仲、与当时尚不知姓名的常照坐在点红台下谈论帝后、太师及先太子的秘闻之事,犹在昨日。

转眼一瞬,常照步步高升,与他死生师友;何仲无心政事,反倒靠一手好诗文在汴都交了不少朋友;他领了修史的差事,本想淡泊度日,不料恩师离世、朝野风气愈坏,他满腔抱负无处施展,暗夜灯盏前,竟是依靠着皇后娘娘一句不经意的称赞才能排解一二。

“上客死守藏书楼,水火兵燹不能去之。”

“许大人,你心中的藏书楼建在何处?”

许澹想得心乱如麻,守在正堂门口的几个年轻太学生却得了御史台下的消息,扬声向众人转述:“是张大人!久病的张平竟大人竟去了乌台前叩首!”

“张平竟老大人不是病到了不能起身的地步么,怎地还能前去叩首?”

“他是叫人搀着来的,历经千辛万苦才爬上乌台的长阶,登台之后,他下跪长喝,唤了三声‘天不佑圣主,万古如长夜’。”

……

这句话也飞快地传到了宋澜和落薇的手边。

因一夜未睡,宋澜鬓发凌乱,眼下乌青,竟似苍老了不少。自昨日以来,落薇坐在丹墀另一侧,闭目养神,宋澜对着她自说自话,最后甚至高声辱骂,她都没有应一句。

周雪初将消息递来,她瞧了一眼,有些诧异地笑骂了一句:“张大人为国朝算了这么多年的账,果然是老奸巨猾,我当初去瞧他的时候,竟没有看出半分破绽。”

宋澜忽然意识到,她说这话的意思不外乎是,张平竟当初的病是装的。

他是不想为自己尽忠,或是察觉到了落薇企图往户部安插人手,于是退位让贤——他是户部的顶梁柱,政事堂中的基石,自他病后,政事堂议事时再未曾算清楚过国库的烂账。

他气得手抖了一

抖,须臾之后便松缓下来:“哈,他们去了有什么用处?御史台的洛融就在那里,他怎么不向你的太子殿下磕一个头?”

落薇没理他,只对周雪初淡淡道:“辛苦你了,若有消息,还请快些递进来。”

周雪初拍了拍她的肩膀,起身离开了。

宋澜见落薇不语,便继续讥诮道:“这就是你们的底牌?一个击鼓、逃狱的朝廷案犯,一个市井商人,最多不过是卸职的户部尚书——张平竟威望再高,掌管的也是户部,那是什么地方?鸡毛蒜皮、铜臭漫天,文人士子,焉能以他为首?”

他越说越笃定,似乎是在说服自己。

落薇忽然开口道:“我同你朝夕相处这么多年,你刻意试探过我、给我留过破绽,我也寻到过你的裂隙,可以直接了结你……可我却没有动手,你从前那么疑我,却始终不能笃定我的心思、不对我下手——你是不是一直不明白,我就在你身边,为何不杀你?”

宋澜一字一句地道:“愿闻其详。”

落薇没有看他,她斜倚着巍峨的金阶,向穹顶狰狞的蟠龙看去:“我不杀你,就是因为我一直在等今天。”

“等到了,我就告诉你。”

……

御史台前已是乌压压的一片。

张平竟喝了宋泠的第一盏茶。

宋泠为自己倒了一杯,发觉茶泡得太久,有些酽了。

于是他抬手将茶泼去,吩咐道:“错之,为本宫添些沸水来。”

他方说完,裴郗便见人群外缓缓驶来一顶素朴的轿子。

方才张平竟来时,宋泠都没有什么反应,此时却郑重其事地起身离开了那张椅子,向前迎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