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4章 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头螳捕蝉
「米尔·马黑麻甚至不肯叫朕一声君父!」朱翊钧指着奏疏,吐了口浊气。
米尔叫朱翊钧为大明皇帝,表述是没有问题的,但作为大明册封的世袭哈密卫都督同知,他甚至不叫君父!这一点让礼部诸官也非常不满,理论上讲,哈密卫是关西七卫,是大明实土郡县的领土。
大明在外交上缺乏主动性,总是在出题答卷,尤其是在正统天变之后,变得更加被动,总是别人在招惹大明,大明需要被动应对,而且因为儒家变成了儒教,把柔远人搞成了外交的总纲常,大明给出的答卷,总是倾向于柔仁。
米尔·马黑麻,才敢把大明当做是冤大头,才有胆量提出如此苛责的要求。
大明必须要帮他,给钱丶给粮丶给棉布西域独营权力,大明费时费力,最后就收获一个宗主国的头衔,除了得到这个头衔外,大明还要付出极大的人力丶物力丶财力,去维护哈密国的存在,对抗西域番国的入侵。
大明疯了吗?!
自从朱祁镇复辟改元天顺之后,大明就变成了这样,总是在出题答卷,非常被动,而且越往后越被动。
比如在成化年间,若非李满柱丶董成这些关外女真闹得太凶,大明也不会发动成化犁廷;比如红毛番来了,把吕宋丶满剌加国国灭,大明作为宗主国,也就是下道圣旨。
这种好脾气的国际形象,说好听点,是谦谦君子温如玉,当然实际上本质是个厚往薄来的冤大头!
朱翊钧从来不是个君子,他斤斤计较,锱铢必较,敢在万历年间跟大明蹬鼻子上脸,只会收获铁拳,比如建州女真丶土蛮汗丶俺答汗丶东吁莽应里丶倭国丶朝鲜,现在全都挨了少壮皇帝的皇恩碎地拳。
朱翊钧作为皇帝,叫朝鲜国王到大明来磕头认个错,李昖都不肯,他眼里还有大明皇帝这个君父吗!
「白日做梦。」朱翊钧朱批了鸿胪寺的奏疏,就这四个字,告诉米尔,大明要自己动手,这是大明的哈密,不是米尔的哈密,西域也只能是大明的西域!
大明打算放弃一条路线,藉助当地势力,更温和的手段收复西域的打算。
朱翊钧又拿起了一本奏疏,看了许久,才点头说道:「很好,申巡抚总是能给朕一点惊喜!申时行在浙江还田之事,做得很好。」
自从离开浙江回到松江府后,不再杭州办差,不用面对阎士选后,申时行可谓是春风得意,顺风顺水。
获得了斗争卷的申时行,如获至宝,他将斗争卷中的内容,进行了极为深入的理解,而后专门给座师张居正写信,把自己注解的斗争卷和座师注解的斗争卷进行了交换,最终开始付诸于实践。
他对还田政策进行了完善。
政策的完善非常细致,但申时行的办法,归根到底就四个字,发动百姓。
政治就是一个多数人的游戏,只要政策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那就有了成功的先决条件。
但在执行过程中,仍然非常考验经办之人的能力。
比如靖难之战,朱棣八百人起兵,不是朱允炆配合的太好,倒行逆施,搞得人人自危丶离心离德丶君臣民彼此不信任,朱棣就是天大的本事,也无法获得皇位。
不是盲目的发动多数,就可以获得胜利,因为多数时候,百姓的怒火,都是无序的暴力,无法推动社会矛盾的冲和,如何运用好这股十分杂乱无序的暴力,考验施政者的智慧。
而斗争卷讲的就是如何让无序暴力变得有序。
要告诉大多数,该怎麽做,主要做什麽丶次要做什麽;先做什麽丶后做什麽。
大明皇帝在浙江推行还田令,是给百姓田土,对于百姓而言,大明这都十辈子没分过田了,突然分田,就是天上掉馅饼的大好事,这就给了还田令成功的先决条件。
申时行的执行很好。
比如第七条抄家:对于以长租代兼并者,失地百姓报官,则立刻对兼并乡绅进行抄家丶流放爪哇,并将所抄没财物一应充公,归还被抢占土地。
大明皇帝在浙江是带兵平叛。
皇帝南巡,胆敢对皇帝下榻之处放火,永久削减浙江进士名额丶十年之内浙江学子不得科举丶还田,都是大明皇帝的惩罚。
在罗木营哗变,并且带着浙江九营哗变的过程中,浙江地面的官吏已经换了血,多数由外省官吏充任,皇帝南巡闹出了火烧驻跸官衙之事后,整个浙江,根深蒂固的本地帮,已经被彻底清除。
地方衙门亏空的厉害,都是勒着裤腰带过日子,这抄家的积极性,自然不必多提,毕竟抄家之后的财物,大明朝廷只要三成,七成留存地方。
「也不是申巡抚厉害吧,因为百姓有了出路。」冯保嘴里肯定没有文官的好话。
他觉得这不是申时行的功劳。
朱翊钧笑着问道:「哦?冯大伴有何高见啊?」
冯保俯首说道:「臣不敢说高见,只能说,时也丶运也丶势也,是他申时行赶上了好时候,才能办差,否则别说他一个申时行,就是一万个丶十万个申时行也是白瞎。」
「从百姓角度而言,百姓有了两个出路,第一个是入这手工作坊做工,第二个就是出海。」
朱翊钧的手指在桌上敲动了下,点头说道:「你说的有理。」
「福建,人多地狭,八山一水一分田,但就是如此,福建依旧有1130万人口,这是黄册修订后的数儿,真的很多了,以福建那种兵家不争之地,能有这麽多人口,简直是奇迹了。」
「而养育这些人口的粮食,九成五都是福建自己产出的粮食,外来粮和海外舶来粮,只有不到半成。」
「毫不客气的说,福建的人口,达到了土地的上限。」
「大明百姓足够的勤劳,即便是只有三间瓦房大小的山麓,只要坡度合适,勤劳的福建人,也会开辟成为梯田,勤劳这两个字的背后,是资源短缺,是辛酸。」
「如果能在平原种地,谁愿意开垦梯田?这些梯田连浇水都要人挑上去。」
「开海之前,福建人是给妈祖磕个头,就直接上船去寻找生路了,而万历开海以后,福建人成为了大明出海的主力军,在十四年的时间里,超过一百四十万人出海,前往了鸡笼岛的淡水镇丶兴隆庄丶吕宋丶婆罗洲丶爪哇。」
朱翊钧首先说了开海后,福建百姓的选择,福建的梯田实在是太难种了!如果是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比如茶叶丶咖啡等物还好些,有得赚,若是梯田种粮食,很容易得不偿失。
爪哇那两年九熟的土地,就是福建人素未谋面的故乡。
但过去受限于航海技术,出海的风险过大,但随着大明造船技术丶天文学的蓬勃发展,前往爪哇,已经不再那麽危险,至少收益远超风险。
这还只是福建出海人数,在十四年持续开海中,大明共有超过三百万人出海谋生,整个南洋,全都是大明人的影子,而且数字还在不断地扩大。
冯保赶忙说道:「陛下,出海只是一条生路,还有条生路,是入官厂丶民坊做工。」
「得益于海外贸易的繁荣,陛下大笔白银的投入,大明沿海诸省,都有了各种各样的手工作坊,这些作坊活是苦了点,但总比饿死要强。」
「咱大明百姓勤奋,他们最怕的是闲下来,这人一旦闲下来,就是游手好闲了。」
冯保将一个茶杯举起来,说道:「这入坊做工是茶座,这出海是茶盖,夹在中间的是势要豪右丶乡贤缙绅这些肉食者,百姓一旦有了出路,旧的生产关系就会逐步瓦解,势要豪右丶乡贤缙绅,就不可能予取予夺了。」
「要把百姓留在田土上,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减租,不让利,百姓就跑了,而减租意味着田土产出减少,兼并来的田土,收回成本的时间,太长了。」
冯保表达清楚了自己的意思,申时行能干,而且很能干的循吏,但主要还是时势造英雄。
旧的生产关系在崩溃,是从松江府开始,蔓延到了浙江和南衙,而且从沿海向着内陆蔓延,这是万历维新的成果。
不是皇帝带领大明上下,振兴大明,创造了条件,申时行真的做不到。
守旧的地主们,渐渐发现,他们不能再蛮横的欺辱佃户了,把佃户当做奴仆去压榨,把手伸向百姓米缸里最后一把米了。
因为佃户们心一横,上了去往南洋的船,地主们就永远失去了一个佃户,失去了一个劳动力,土地开始抛荒,那兼并来的土地就成了荒地。
即便是减租,废除贱奴籍,依旧无法阻拦这些佃户们铤而走险。
因为只要上了船,到了总督府,任总督驱使,就能获得梦寐以求的田土。
大明开海,不仅仅是为了那点银子,更是为了田土。
一旦减租,就代表着土地收益减少,代表着兼并收回成本的时间过长,乡绅们兼并田土的动力就会减少,还田令推动的阻力就会大幅减少。
朱翊钧在纸上写写画画,点头说道:「旧有的生产关系崩溃,这些个乡贤缙绅声量最大,若是只听他们的说,这大明是江河日下,很快就要亡国了,世道怎麽变成了这样,大环境越来越差,不让他们作威作福的欺压百姓,就是环境变差了?」
「你说的有理,浙江还田令的顺利推动,是旧有生产关系崩溃的结果,但,朕要说的是,能因时而动丶顺势而为,已经是很难得的循吏了。」
「要是朕手下都是这样的循吏,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可惜,循吏丶素衣御史,在朝中也是少数。」
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这是个相互的关系,而不是非黑即白。
若是没有申时行,浙江还田不会如此顺利,甚至说,有很大的可能会失败。
朱翊钧朱批了申时行的奏疏,准许了他完善的还田令,除了要抄家之外,申时行对还田令额外补充了七条,分别是:授田丶垦荒丶大索貌阅丶缉盗丶永业丶禁更易丶抄家。
这里面垦荒就是垦出来的荒田,归垦荒者所有,而不是过去归乡贤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