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9章 目标:突破临近空间(2 / 2)

周平建面露些许不解:

「可是我听说,力学所在密云那边不是已经落地了一台JF14超高速风洞麽?」

常浩南低头略微思索片刻,然后轻轻摇了摇头:

「最开始我确实也是准备靠JF14风洞完成全部前期验证测试的,但在负责太空渔船项目的这段时间,我跟航天科工那边的同志交流过不少次,发现高度50-150km范围临近空间的飞行状况要比预想中复杂很多。」

「目前的JF14风洞只能还原高速度和高总温,要想研究一般在大气层内40km以下高度运行的高超音速飞行器来说倒是足够了,但对于飞行高度更高的跨大气层飞行器来说,仍然欠缺很多关键的理论要素……」

他这句话说的十分云淡风轻,但听在对面的周平建耳朵里,却几乎和一声炸雷差不多:

「跨……跨大气层飞行器?」

这有点一惊一乍的反应让常浩南一愣,旋即意识到对方应该是有点想多了。

「我指的不是空天两用飞行器……至少现在还不是。」

他赶紧解释道:

「从分类上讲,只要是以相对长时间运行在临近空间高度的,包括以火箭助推作为初段动力的全滑翔式高超音速飞行器,甚至太空梭,都算是跨大气层飞行器的一种。」

听到这里,周平建总算松了口气。

看来在短时间内,传统火箭+宇宙飞船组合的功能还是唯一的,不至于被面前这位神奇常院士鼓捣出来的某种东西突然取代掉。

无错版本在读!6=9+书_吧首发本小说。

实际上,对于他来说,临近空间相关研究也不算完全陌生。

在华夏第一次筹划载人航天工程的时候,就有人提出过更加复杂,但运载能力和任务灵活性也更强的太空梭方案。

后来之所以被钱老否定,除了成本确实离谱以外,技术层面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太空梭相比宇宙飞船需要更长时间运行在50-150km这个高度范围内,甚至还需要在这个过程中保有一定的机动性,而当时的华夏,或者说整个人类对于临近空间的了解都相当有限。

「所以常院士您是准备以这里作为科研基地,进行一系列缩比的邻近空间飞行试验?」

「初步想法是这样。」

常浩南回答道:

「你应该知道,钱老早在1946年就已经提出,远程滑行式飞行器的最佳飞行高度大约是96公里,并且根据努森数将流动划分为连续流丶滑移流丶过渡流和自由分子流。」

「而在临近空间的高空稀薄环境,高超声速飞行器来流分子平均自由程显着增大,对于研究飞行器整体气动特性的宏观参考尺度来说,飞行器绕流已经满足过渡流的标准,因此物面速度滑移丶温度跳跃以及努森层形成使得传统的连续流计算方法对飞行器气动特性预测完全失准……」

钱学森老先生的专着和论文,像周平建这一代航空航天人员几乎不可能没看过。

虽然时隔已久,但后者还是能回忆起其中的不少细节:

「可是我记得……钱老提出的努森数只是个概念上的定性划分,临近空间滑移和过渡流飞行器绕流这些系统基本都具有多尺度流动特徵,往往存在局部稀薄效应,不能简单定义为完全连续流或过渡流动?」

对方能这麽快就想起其中的要点,确实有些出乎常浩南的预料。

「没错……所以我准备在钱老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他一脸郑重地回答道。

周平建面露震惊,只是张了张嘴,却没有说话。

一阵短暂的沉默过后,还是常浩南自己接着继续道:

「当努森数趋近于0时,气体可以直接假设为连续介质,从而像是在大气层内一样直接采用N-S方程进行求解,而如果努森数大于10,那麽分子间的相互碰撞可以忽略不计,仅需要考虑分子与物面相互碰撞,这都是相对比较容易解决的部分……」

「但是在努森数处在0.01到10这个区间中的时候,就只能通过数值或解析求解玻尔兹曼方程来解决问题……」

「并且……这也是解决稀薄气体流动问题最为统一旳途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