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第103章(1 / 2)

媚色无双 假面的盛宴 15446 字 2023-11-01

103

紫宸殿中, 二十多位朝中重臣齐聚在此。

“请陛下三思!”

“请陛下三思啊!”

“陛下乃天子,龙体向来康健,龙精虎猛, 立太子也就罢, 如今又要禅位给太子, 老臣等实在舍不得陛下。”

见太和帝实在没有动容之色, 又有大臣拿江山社稷来说事:“陛下忽然立太子, 忽然又要禅位, 朝中动荡,时局不稳,实在不能如此匆忙,陛下哪怕不看着朝廷, 也要看看江山社稷。”

那话意俨然是,就算你想禅位, 你也等等啊,连着搞事,这是想要翻天覆地啊。

“田大人所言甚是, 还望陛下三思。”

“望陛下三思。”

“望陛下三思而后行。”

太和帝神色动容、惆怅、感慨万千, 良久才叹了口气,道:“诸位大人都是大梁的中流砥柱, 是朝廷的肱股之臣, 其实以前诸位大人让朕立太子的话,朕不是没听进去,只是朕不知如何抉择, 朕不舍、不忍, 总想寻得两全之法,勿要让朕的儿子经历嘉成年间的夺嫡之惨烈。”

这是太和帝自继位以来, 第一次在人前谈论当年诸王夺嫡之事。

“朕经历过,才懂得这也是最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时刻。朕总想着朕的儿子也许不会,总是抱着侥幸心,可随着时间过去,朕才发现这一切都是奢望,皇子成年,即使是他不动心思,总有无数人在背后推着他往前。”

说到这里时,太和帝往下面扫视了一圈。

问心无愧之人自是稳如泰山,那些问心有愧之人,免不得又往下低了低头。

“其实也是朕想岔了!”太和帝长出一口气道,“此事越拖只会越乱,不光宫里乱,朝堂上也乱,所以朕才想来修正朕之前犯下的错误,朕为何先立太子又打算禅位,你们都是朝中老臣,辅佐朕多年,应该懂朕的意思才是。”

太子终究是太子,只要他一天没登基,他就是太子。只要没登基,就还有斡旋的余地,例如把这个太子弄死,或者让太子失宠、失德,总之把太子弄下去后,大家自然又回到同一起点,再次竞争。

那太和帝立这个太子还有什么意义?

如果立太子还不能让你们死心,那直接传位如何?彻底绝了你们的心思。

毕竟大梁遵循嫡长制度,只要太子登基,哪怕他哪天死了,皇位也只会是他的儿子继承,而不会是兄弟。

太和帝的话令人深思,见大多数人都沉默着,即使有人有异议,也不敢在此时出声。

“你们都退下吧,朕说的话你们都好好想想。”

一众大臣鱼贯退出大殿,临走前望了望太和帝沉着的脸庞,心想这次陛下是动真格的了。

.

就是让他们以为在动真格。

时间倒回一个多月前。

魏王对无双说,他会去问问太和帝有关安王之事,并不是嘴上说说而已,而是真去了。

到时,太和帝正在用膳。

见魏王来了,就留他一同用膳。

这是多年来,父子二人第一次在如此氛围下相处。太和帝也看出魏王找自己是有事,便让一旁服侍的人都下去了。

食不言寝不语,用膳时二人都没有说话。

太和帝用膳历来节俭,无需摆满一桌,无需多昂贵难得的食材,只是普普通通六个热菜,两个凉菜,一个汤锅。

听着似乎不少,但对一个坐拥天下的皇帝来说,算得上是节俭了。而且太和帝一个人用膳时,从不用大盘大碗,每碟菜的菜量不过是普通的一半,如此一来,既不显寡淡,又避免铺张浪费。

这个习性曾被很多宫妃效仿,魏王似

乎也并不陌生他这种用膳的方式,与太和帝一样,面前放着一碗粳米饭,默默地吃着。

其实若是无双在就能发现,魏王用膳的姿势和太和帝简直一样,宛如一个模子里刻出来也似。

吃罢了饭,放下筷子。

若在平时,会有内侍适时为太和帝递上擦嘴的帕子,可现在人都被遣下去了,太和帝抬起了手才想起来。

正想收回,手边被人递了一块帕子,正是魏王递过来的。

太和帝接过来,擦了擦嘴,放下道:“找朕有什么事?”

魏王又回到他侧面去坐下,道:“儿臣想向父皇打听一些安王的事。”

“为何会打听安王?”

显然比起无双,魏王要缜密的多,脑子也要够用的多。无双没办法避开自己重活去说清楚这些事,但魏王可以。

他轻描淡写地说自己查晋王,查出了些端倪,这些端倪似乎与安王与胡太妃有些牵扯。他说了那个教晋王识字读书的老太监,又说了那个打从晋王出生就照顾他的老嬷嬷。

……

所以说聪明人跟聪明人说话,就是简单。

看似魏王言语莽撞,上来就直奔主题,但他说起主要内容时,却只是轻描淡写几句。

说话的最高境界不是舌辩群雄,而是怎么用简简单单一两句话,勾动对方的心思,让对方帮你补足你想知道的事,又或是用一两句话就扎中对方内心深处最忌讳人知晓的存在。

太和帝为何厌恶晋王?

不光是因为那次的事造成了他和宸妃的隔阂,也是因为那个宫女的出现戳破一直以来他和宸妃之间的假象。

宸妃自打进宫后,一直受他专宠,他花了很多时间才擒获她的芳心,他几乎忘了自己还有皇后还有其他妃嫔,宸妃也似乎忘了他是个帝王。

可醉酒误认临幸了宫女一事,却毁掉了这一切。

宸妃是个真诚而感情热烈的女子,敢爱敢恨,她生气了就是生气了,吃醋了就是吃醋了,从不在人前遮掩。

太和帝何曾见过这般女子,一直以来女子出现在太和帝面前,都是恭顺婉约的,都是不嫉不妒,可她却明晃晃告诉他,她吃醋了,她不希望他有别的女人。

两人因此大吵一架,虽事后误会冰释,却也留下了隐患和裂痕。

两个初识情为何物的人学着相互退让,彼此包容,太和帝身为皇帝,无法专宠于她,但他尽力给她最好的。她知晓他是皇帝,在以后的岁月里也慢慢学会容忍,学会视而不见。

可隐患还在伤口也还在,两人因为一个宫女闹别扭的事,怎可能瞒过其他宫妃,于是专门针对宸妃的手段接踵而来。

一两句挑唆的话,一两个小举动,一个小小的局,就足以让身处异乡表面刚烈实则内心敏感的她一次次心伤。

这些伤一点点累积在她看似明媚的笑颜之下,宸妃开始变得越来越不正常,越来越暴躁易怒,情绪波动越来越大,渐渐宫里有了宸妃疯癫之说。

扯得有些远了。

但这恰恰是太和帝为何厌恶晋王,十多年都不招他回宫的主要原因。宸妃疯了后,他每次去探望她,都会想起那个宫女,自然就迁怒了晋王。

还有一个让他一直如噎在喉的原因是,那次表面上似乎是他酒醉认错人,才临幸了那宫女,但其实是他被下了药。

事后太和帝查过,什么也没查到,似乎那药就是凭空而来,这药也不是那宫女所下,她也只是巧合下出现,被他认错强要了。

如此的窝火憋屈!

……

这件事少有人知,却是藏在太和帝内心深处的一根刺。

也所以魏王只是简短几句话,就让太和帝想了很多。

“你怀疑晋王来历,觉得是和安王有关?”

太和帝说得还算含蓄,若是不含蓄的,大概就是你怀疑晋王不是朕的种,是安王的种?

“若是无关,为何两个和安王有千丝万缕关系的宫人,竟会同去照顾一个刚出生的婴孩?一个可以说是巧合,两个还能算是巧合?”

即使不说这些巧合,晋王刚回宫时的表现,也惊诧了许多人,这其中也包含了太和帝。

大概就是你觉得他平平无奇,谁知他让你一再诧异。

一次诧异两次诧异……当年晋王回宫后,为了站稳脚跟,可是在人前展现出不同一般的天资,让人们都感叹奕皇子竟如此聪慧过人,

尤其是那些文臣。

晋王为何身边能聚集一群文臣,对他推崇至极?很大一部分人都是从晋王十多岁就对他十分推崇的,晋王的才名也是从此时就打下的。

可此事若是细想,就会让人有一种突兀之感,一个行宫的老太监何德何能能教出这样的神童?

太和帝生为皇帝,坐拥辽阔江山,见过听说过很多所谓的神童,这些神童从不会出身普通农户家,多是望族世家名门之后,多是在极少时,就有家中长辈作为引导,为其启蒙,听、读、看的多,才能小小年纪就能吟诗作赋,通背四书五经。

一个只在内书堂学过几个字的老太监,绝不可能把幼年时的晋王教成那样,不过当时晋王也给出理由,说他会读书识字后,就经常往行宫的藏书阁里跑。

这些事当时不显,但也说了,凡事经不起猜疑经不起细想,一旦细想就会觉得处处都是疑点。

“还有武定侯。若儿臣了解无误,当年武定侯和安王的关系极好,安王死时,武定侯大恸,还病了一阵子。”

太和帝失态一动,手旁的筷子被撞落了。

听见声响,冯喜忙快步走了进来,“殿下……”

太和帝站起来道:“把这些撤了。朕和魏王去书房说话,不用让人跟过来。”

……

所以说,有些事是经不起细想的。

太和帝当年用武定侯,何尝不是因为武定侯和安王关系极好,有安王给他作保。

当年初登基的他,帝位尚未坐稳,却外有西境之祸,内还有诸王遗留的党羽为他添堵生难,他苦于手中无放心武将可用,正发愁时,安王为他荐了武定侯。

可以这么说,武定侯就是这么才崛起的,后来更一举成了太和帝的心腹,并提督了五军营。

一去这么多年过去,太和帝以为武定侯是把女儿嫁给晋王后,才慢慢生了异心。如今看来,倒是他想错了,也许人家一开始就存着异心?

太和帝甚至想到当年武定侯要把女儿嫁给晋王时的情形。

当时武定侯来找他,说女儿不懂事,对晋王一见倾心,他才厚着脸皮来找陛下,太和帝当时并未多想,还当是小女儿家的事。

“你怎会查到安王头上?”太和帝有些艰涩道,“难道是……”

其实魏王今日直接来找太和帝说这些,并不明智。

所谓天家无父子,并不是说说而已,父疑子,子疑父,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通过晋王之事就能看出太和帝对亲儿子们的态度,与其说是父子,不如说更像君臣。

可之前也说了,连冯喜都低估了魏王和太和帝的相处模式,这种模式其实并不是魏王所为,恰恰是纪昜的意见。

当初回京的第一日见到太和帝后,纪昜就与魏王说,你这么跟他相处不成,你应该怎么怎么做。

实际上纪昜教的没错,儿子对父亲就应该是有什么就说什么,虽然被魏王执行时打了些折,但也让太和帝宛如重回到魏王幼年时期,那个儿子还跟父皇很亲密无间的时候。

“那次有人在慈宁宫动手脚,儿子就猜疑上了。当日儿子把王妃托付于太后,就是断定后宫无人敢在慈宁宫下手,谁知却被狠狠地打脸。但这恰恰也透露出一种讯息,动手之人乃狂悖之辈,不然何至于胆大包天,还敢明着栽赃陷害给常明惠?

“明知常明惠乃太后逆鳞,还敢如此动手,说明她从没有把太后放进眼里,她也并不在意事发后,太后会不会震怒,会不会查到自己身上,显然这不是后宫嫔妃所为。既然不是后宫嫔妃,他们几人不借用后宫嫔妃之手,不可能把手伸到慈宁宫,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