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第 264 章(2 / 2)

九零胡同养娃记 溜溜猪 10784 字 2023-11-01

范晓娟先是没反应过来,等回过神来才想起原来肖翠凤过来找马大姐取经。

马大姐这人也挺好,绝对不计较小时候扯头发抓破脸这种旧事,还真是一五一十的跟肖翠凤讲,比如说成本节约吧,马大姐真的是从任何料子里面都抠材料,说白了一个成本就是从材料里面抠出来的,比如说蓝白校服,肖大姐让人从整块料子里面排版,楞是抠的一点废料都没有。

比如说生产,马大姐的生产线里面是有人专门负责剪裁,是专门的裁剪工人,那是一个岗位,换到肖翠凤那里,就是各自裁剪各自的,个人干自己的活。

这样效率不就低了嘛。

“我跟她讲道理,她跟我讲难处,左右是改不了。”

“那怎么办?”范晓娟看了一眼报表,校服生产线的报表是真不好看:“这事儿还是要杨阳去沟通。”

“哎哟,杨阳那臭小子,我一跟他说,他就混不在意,难道他不靠生产线的奖金包发奖金?”

“这样吧,咱们也别替人家操心,等发了奖金她们就知道差距了。”范晓娟说:“肖翠凤还会来找你,有件事情你帮我打听一下,陈家杰是不是在跟你们产线的一个姑娘在搞对象,我好像在外面见过他两轧马路呢,你帮我打听打听那姑娘家里什么情况。”

马大姐:“陈家杰跟我们产线的姑娘?”

“这事儿我不知道,我留心一下。”

“我记得是个新来的。”

“新来的,这批新招来了好几个呢。”马大姐想了想,确实想不起来有谁跟陈家杰走的近,她知道陈家杰是范晓娟介绍来的,熟人家的孩子,既然范晓娟问起来了,她就去多嘴问一句,也没啥大事儿。

华英一年发五次奖金,按季度有奖金发,按年度还有,比如说成衣车间里面,像普工二季度就拿了人均八百的季度奖,这个数据到了校服生产线就没那么好看,人均只有一百八。

本来拿了奖金是件高兴事儿,可校服生产线的人都高兴不起来。

八百,一百八,一个季度就差距这么大了。

倒不是觉得公司厚此薄彼,就是算算这笔账,心里就闹心的慌,之前没有发奖金就不觉得,之前肖翠凤不是也想找马大姐取经学经验吗,大家都习惯以前那样干了,谁也不想改,这事儿到肖翠凤那里就打住了。

肖翠凤也高兴不起来。

丢脸啊,比马向华低了这么多。

大家把希望都放在她这里,觉得只要死命干,就能拿到更多的奖金,即使不比成衣车间的多,也不会比人家少太多,可是发完奖金就打了大家的脸。

能怎样,要不认命,要不就只能改变。

之前有几个女工都是号称自己干了一辈子,改不过来的,口气里面也开始松动了。

“要不,咱们去找马大姐取取经吧。”

“是啊。”

“是吗,之前是谁说怕麻烦怕困难怕年纪大了学不会?”是肖翠凤不想上进吗,她回来跟这些人一讲,这些人就怕东怕西怕各种困难的,现在看见钱少了,实实在在的少了点东西了,就要她去找马向华,她跟马向华是什么关系,是能拉的下脸去求对方的友好关系吗?

“肖大姐,我找了成衣车间的人问,人家就是比咱们快,做的活多,拿的钱多,这个咱们服气,可是要说咱们学不会,我就不服气了,她马向华比我年纪还大,她都能学会咱们怎么就学不会了?”

“哟,之前说怕这个怕那个的,好像不是你们哦?”

“那是咱们以前不懂事儿,现在咱懂事了,我啥也不怕,我就怕钱少。”

肖翠凤只管听她们讲。

呵,别等她去求了马向华,这帮子人又给她撂挑子,她又不是傻子。

等到这帮子人憋足了劲儿,她才跑去敲响马向华的办公室门.......

——————

陈美华这阵子也忙得很,去年一年干的介绍,还不如今年半年多,她从家乡带出来的姐妹都不够,现在要招外地用工。

她这办公室也拉了电话线,还配了BP机。

陈美华还赶了个时髦,配上了中文的BP机,有人传呼她会在BP机的屏幕上显示出来,八十年代配个这玩意儿老贵了,那会儿是大老板们的标配,现在有了大哥大,BP机就变得平民化起来,她这才也不贵,就几百块钱。

可却是方便了好多,有人找她在寻呼台留个话就好了。

陈美华这里电话就没断过,她一天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就是在接电话,电话铃声一响,她习惯性接起来:“您好,家家乐家政中介为您服务。”

电话那头传来老娘的声音:“说啥呢,啥过家家的?”

老娘有点耳朵聋。

陈美华说:“家家乐,是我那中介公司的名字。”

还洋气了,还开上公司了,老娘心里是很得意的。

女儿带了那么多人出来打工,村里人都敬重她,就算儿子女儿都不在身边,这老太太太太都有人过去看一眼,她身子骨也还行,还在老家种菜种玉米养鸡呢,过年回去的时候,许燕还带了七八只鸡和几百个鸡蛋过来,说是老娘养的吃不完。

“那啥,我跟你说啊,你把美凤也带出来赚点钱嘛,听人家讲,你在外面赚了大钱。”

“美凤!”美凤是陈美华舅舅家的表妹,懒得很。

屋外正在扫地的许燕一个劲摆手,要她拒绝。

这婆婆也是,先是找她,她没答应就去找陈美华去了。

陈美华假装自己没听到,跟聋子老娘随便糊弄几声,就说自己忙把电话先挂了。

BP机是响了,她低头一看还是个要她回电话的信息。

陈美华没着急回电话,而是跟嫂子说:“我跟小范提了,就杰子那事儿,我给你留意一下,杰子现在干的好,你们一家三口也有奔头。”

可不是,许燕也是这样想的。

最开始出来,就想挣个万把块钱,回老家先把房子给起上,给杰子相看个媳妇。

但后面心就变了。

后来看到别人在城里头买房,尤其是听妹妹讲范晓娟买房的经历,许燕就动了点心思,听说小范最开始买房都是一间一间买,那小院是被她凑了好久才凑齐的。

这胡同里面也分三六九等,有好点儿的,就有差点的,解放后建的大杂院,现在买也不贵,就是凑齐一个院子比较难,现在买个百来平米的,也就五万多块钱。

环境自然不能跟外边儿比,但是现在通了暖气,比原先还是方便了很多。

外头一下雨,胡同里面到处就是水洼。

地上垫着红砖,经过的人就踩着红砖这样走,不过更多的是那些不讲究的,穿着拖鞋直接淌,那很多人没有办法,还蜗居在小院子里头,穷的时候有穷过法,富的时候有富的路。

就许燕这全家的收入,放在京市也不算少了。

保姆里面她这收入也算是头一份的了,除了三份工的工钱,周日她帮陈美华搞培训,就是培训新来的保姆,在陈美华的中介公司还有一份分红。

再说三个人都在挣钱的家庭,即便是放在普通收入里面,三份加起来也很多了。

许燕跟陈美华说:“我原本想着攒点钱买个小院,哪怕就两边房子的那种,我们住一边,孩子们住一边,大家互相不干扰不是也挺好?”

“是挺好啊,咱有空就留意着,你要是缺钱,我给你凑点。”

“你自己不买房?”

“我这一个人挣钱也不够啊,再说我不着急,杰子娶老婆重要呢。”

“我也寻思着买个小院算了,甭管差不差,先住着,我还想着再过几年,把老太太接过来,可人家说跟着我们住就结不了婚了。”

一听说买胡同里面的房子,那姑娘就是不愿意了,说胡同里面环境太差,杰子说买小一点,又说不够住,现在也有七八十年代的老公房,转正了以后在外边儿卖,比新开盘的房子还是便宜一点。

许燕从农村来的,内心还是有些自卑的。

哪怕陈美华跟她说,现在全家一起挣钱,也不比城里人差,她也觉得自己比人矮一头,哪怕她现在挣得也不少,可还是怕人家看不上自己儿子。

嗐,听说媳妇还是京市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