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7 章 大明王朝18(1 / 2)

第197章

天幕胡言乱语了一番,又把讲述回到正题:

【为刘邦报仇的说法来源于第三次北巡,永乐十九年朱棣想再次北上捉敌,但夏元吉等人拦住他,向他抖户部荷包:

陛下,你看看,臣的钱袋子像不像殿外天空?

空荡荡的啥也没有?

朱棣伸头一看:朝廷军马储蓄十丧□□,卫所军户生活日渐困难,精兵难以补充,想要再次北上难上加难】

后人短短几语却让朱棣脸色渐白:生活困难...精兵难以补充,精兵难以补...未来的他特别缺钱?

难道郑和下西洋赚的钱财不够他运转大明?

【朱棣可以选择不北上吗?

不行啊,因为朝廷没人啊!

靖难拆掉一批将领悍卒,安南之乱折了朱能等将领;首次与鞑靼对战中,又折了张远等中青将领。

几遭变故下,朱棣扒开朝廷武将群一看,将有统帅少有,再看军中新鲜血液?

寥寥无几,咋办?

只能自己上!

不上不行,因为北巡关系着北疆安稳】

天幕现出一张黑白舆图,北边大明边线用红黄两色标出,让人一见即明。

秦始皇仔细地看过后,皱眉道:“红线为洪武边疆防御线,黄线为永乐防线?”

永乐边疆开始内缩?

不对,他眉头再次拧紧,草原被明廷清得荒无人烟,永乐帝何必内缩边线?

难道维持边线耗费太大?

在单一线索下秦始皇无法推出全貌,只能将目光投向天幕,听后人讲解缘由。

【自金山之战后,朱元璋则以大宁为北疆据点,把大明防御边线推进到长城带(农牧交错线),以长城线为基线,配合塞王守疆,采取‘清沙漠’方式,形成攻守兼备的明防御体系。

后面发生的事咱们都知道,靖难时朱棣放大宁于北,把北疆边线内缩,以此集中兵力对应朝廷。

朱棣获得兵力,也破坏了洪武时期的边疆结构,靖难后朝廷重启大宁为明据点,但很快再次放弃。

为何?】

天幕哐哐哐地砸下几个大字:缺钱缺人!

巨大的声响不断刺激着历代君臣耳膜,让人忍不住抬手揉耳,连天幕活动起来的舆图也没心思细看。

这讲述后人忒爱制响,你难道就不能安静些吗?

【因为朱棣面临的是从头建设大宁,重建要什么?要钱要人啊!

看看洪武十九年大宁诸卫费用:

物资类:一次性运输123万石米;

人力类:动员民夫20余万运粮;

财政类:内库出钞185万锭;

洪武二十年又下令:山东北平河南山西四布政使司,凡运粮赴大宁者,免征其户今年夏税。

相当于是在鼓动民间有财者,运粮到大宁免除夏季赋税。

有朝廷支援,但大宁离大美还很远,朱元璋仍要继续投入物资人力,于是在洪武二十二年又下令:凡于大宁输粟五斗者,给淮浙盐一引。

此令是在向贾商招手:来啊来啊,我这有盐引,快运粮来换啊!

在朝廷各种设法补贴下,洪武二十五年大宁军屯终于有了收获:总计谷麦84万余石,离自给自足更近一步。

靖难打破洪武北疆防御结构,而永乐一朝又是四处开支:安南之乱连绵十二年要钱;

浚通南北运河要钱;建造寺庙要钱;铸造永乐钟...总之永乐大型建造那样不花钱?

不能重建大宁的情况下,什么方式能防御大明边境?】

朱元璋冷笑着横向朱棣:你的防御好方就是五征沙漠?

【在现代是军事演习,用演习的方式给敌亮肌肉、亮刀子。

而朱棣选择天子戍边,天子守国门。

在夏元吉拦住他的那年,把大明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

元吉啊,你看北京离边线近,这样不就减轻北疆补负担了?】

正在聆听的夏元吉:啊?叫我?

天幕轻咳几声,语气重归正经:【以上是搞笑话,事实上迁都北京的好处,仅从军费用度来看,的确减轻了朝廷压力。

朝廷大军从居庸关出发,天子戍边一次成本多少?

约42万石;

也就是说朱棣戍边三次成本总合,等于朱元璋输送粮食一次】

刘彻下意识地反驳天幕:“天子戍边代替边疆防御,简直荒谬!”

天子御驾亲征能壮朝廷威势,但频繁亲征于国不利,身为天子,一国之重,自身安全何其重要?

若征战途中天子遇到好歹,大明怎么办?

并且朝廷建造并不能单纯以成本计算,秦始皇以举国之力修长城,护的是谁?

护的是秦汉,甚至后世历代百姓,大国定计当十年甚至百年为期,要达到战略目的,而不是节约财力导致战略留下防御漏洞。

【基于此,朱棣在大宁不设卫所,用天子巡边的方式来肃清沙漠,震慑鞑靼和瓦剌。

网上很多网友言朱棣弃边,把明北疆防线内缩到长城内,实际上永乐朝的防线还是由大宁、开平、兴和、东胜、宁夏与甘肃构成。

这才有了朱棣一次次地率军北上,以马上天子之威护大明安宁】

朱元璋将桌子拍得哐哐作响,指着朱棣鼻子喝问:“老四,你给咱说说,你怎么敢置大宁于不顾?”

大明边境以开平、兴和、宁夏、甘肃、大宁、辽东为北疆重府,朝廷设兵置府就能永安大明。

眼下的大明金山大战之危,他也没设大宁为府,但在行军作战多年,他一眼看出大宁作用:

既能制约残元,又能安置故元降人,反用故元降人对付草原残元;

重建大宁要耗费巨资,但事关大明边境安稳,朝廷必须再起大宁防御...想到自己耗费巨力兴

造的大宁,被两个不孝儿孙霍霍没了,朱元璋心头火气几乎压不住,怒骂:“俩不中用的鳖孙,咱经略数十年的大宁就让你们打着玩?”

越想越气的朱元璋大喝一声:“老四!”

突然被点名的朱棣忙肃脸下跪:“儿臣在。”

讲述结束,你给咱在外跪着去!

朱棣苦脸:未来的自己,你为什么没重启大宁?

天幕感叹:【在整理资料时,我们也讨论过很多次,朱棣率军北上除了震慑鞑靼和瓦剌外,或许也是为自己树立威信。

作为史上唯一一位以藩王之身,造反成功,问鼎至尊的帝王,质疑他的目光何其多?

有什么比天子守江山更让人信服呢?

自己打下的江山自己守,这份坚守让他从靖难藩王,转变为戍边皇帝,最后病亡马上,成为马上天子,也算是给历史交了答卷:

我朱棣不负大明江山!】

伤感的乐声刚升起就被后人微恼的话打断:

【但朱棣定大明防线时,咋不想想世间有几个朱棣呢?

草原在永乐变得萧条,不代表永远萧条,游牧民族为生存总会寻机南下掠夺,面对北方压力,不是每个大明帝王都能亲身提枪震边敌宵小。

至少他的继任者朱高炽就不行】

登基五年的永乐朝

正在听讲述的朱高炽脸色煞白,他身后的朱高煦则是喜上眉梢:“父皇,平日我说大哥不好,你倒斥责我,现在你听听,连后人都说大哥不行,可见大哥是真不行!”

朱棣抱臂怒瞪:“闭嘴!”

见殿内气息变得涌动,朱棣缓声对朱高炽道:“朕曾述大臣当以古圣为准:知其善而无私者才能服天下,此臣才堪为良臣。”

说罢他盯着大儿眼问道:“太子以为如何?”

察觉到熟悉的父皇视线高压,朱高炽情绪微定,镇定道:“父皇不是建文帝,所用之人如爷爷那般,不拘一格。”

真善美大臣是建文帝喜欢的臣子,若他爹真走这路子,靖难就不可能成功。

“善”朱棣拊掌轻笑:“君子难进易退,小人易进难退,明主用君子亦用小人,无论是君子或是小人,明主当常警之。”

朱允炆之所以败,是因他只看儒家仁善,却忘了帝王之道,从来不能与儒家理想混为一谈。

理想之所以是理想,就因为它不切实际,孔夫子都没实现的大同世界,难道他的门徒就能实现?

朱高织作揖恭敬受教:“谢父皇教导。”

一旁的朱高煦跳脚:你们在上演什么父爱?爹,你看看我,你不是说我最类你吗?

【朱棣身为燕王提枪扫沙漠,朱高炽身为太子时主要做什么呢?

1.主持南京日常朝议活动;

2.成为南京-北京的奏报中转站;

3.督促京师军事操练;

4.对太庙、山川等进行祭祀;

5.接待来大明

朝贡的四方远夷;

7.按例赏赐,以及循例发放军需品给大明各军;

8.对朝廷六部负责人进行考勤查看,有缺勤的上奏朱棣处分;

9.对大小官员犯事进行审问,高官报给驻地裁定;

朱高炽相当于在南京实行半个丞相权,将国事过滤一遍后,上报朱棣,为他减轻政事压力】

宰相长孙无忌诧异:这都算半个丞相权?后人你再乱讲。

正欲张口说话,就被天幕接下的话打断:

【从皇太子留守事宜中可看出,朱高炽对军事指挥几乎沾不上边,能沾军权甚至接上各将领的人是谁?

朱高煦!】

哇哦!有问题!

长孙无忌眼神瞟向房玄龄:皇太子主文,朱高煦主武,永乐帝文武分明是为了平衡朝堂?

接收到眼神的房玄龄:...皇家隐私是我们能说的?

程咬金半途插入:那是明朝皇家事,跟咱们有什么关系?

杜如晦默默提醒:太子受高压,次子受喜爱,这种排列你们不觉得熟悉吗?

比如大唐皇太子,受宠夺嫡的次子。

嘶~一时间殿内唐臣安静如鸡,垂眸纷纷不语,只剩下李世民眼巴巴地望着天幕,期待从后人讲述中得到安置儿子方法。

【如果说朱棣是少而悍勇,长大后有落落大志,好游侠善骑射。

那朱高炽就是独好学问,日从儒臣,论说不厌。

父子俩就是分站天平两端,喜好说不到一块去】

赵匡胤心中一跳:朱高炽难也!

【网上戏朱棣是朱高炽的‘西征将军’,实事上根本不是那回事,上位者所喜子嗣都是类已,更何况朱高炽身体肥胖,半点没继承到朱棣的骁勇身手,朱棣怎么爱得起来?】

听到天幕提及大儿肥胖,朱棣忍住恼意对他急道:“我让你瘦体,让你吃七成饱饭,结果呢?”

不但没减体硕,反而饿得慌,结果吃得更多长得更胖,像什么样?

朱高炽默然无语,他也想减体,但在美食面前他把持不住啊!

有什么烦心事,吃一顿,还烦,那就再吃一顿。

所以美食当前他为何要减?

天幕语气疑惑:我们在收集资料时曾讨论过,朱高炽到底属于自身肥胖还是压力肥?

史书记载他小时箭艺精通,箭通者需心利眼利,按运动量算朱高炽即使是胖子也是个敦实的胖墩,而不是连行走都需人搀扶的胖子。

观朱高炽的太子生涯,受到的恐怖高压在历朝中也属前列。

永乐改元之初,朱棣三拒群臣请立皇太子的提议,理由是待朱高炽学识及德行有成时,再议立太子。

当时朱高炽年岁多少?

25岁!

秦始皇慢条斯理地搁下笔,抬眼望向天幕:永乐帝不满嫡长子,难道想立次子为太子?

唔,又是一出鲁武公以括与戏诸事。

昔年周宣王喜爱鲁武公幼子公子戏,公然违制让鲁武公改幼子为鲁国太子,造成鲁国继承政变连绵近十年。

永乐帝为顺继位传承,不使藩王登基再现,当立嫡长子朱高炽为皇太子才是,否则便是鲁国窘境,皇子为争夺皇位大打出手。

【次年朱棣立他为太子,成为太子不代表一直都是太子,在他二十余年的太子生涯里,遇到的政治大浪就达五起,可见他的太子之位在高压围猎中,坐得并不稳当】

天幕顿了顿,总结道:【朱高炽身为国储,却失爱于朱棣,整个太子生涯能做的是‘吾知尽子职而已’,宠爱方便完全比不上他二弟】

【朱高煦类朱棣,在靖难中又立有大功,作为父亲总会下意识地纵容几分,纵容什么程度?

纵容到朱高煦满大街喊:我英武,我岂不类似秦王李世民?

朱高煦英武方便有几分类似李世民,但智商方面...】

原本还偷着乐的朱高熙涨红了脸,盯着天幕的眼几乎喷出火花:后人你想清楚了再说话?

天幕住了口,继续道:【朱高煦能这么没智商,是因他背后有人。

上有朱棣暗示太子之位可得,下有靖难第一功臣丘福(军方)支持,还有盟友朱高燧,但干的事吧...】

讲述人有些一言难尽:【在京城内就敢掠夺商民财钱,肢解民众投于江中,甚至僭用帝王器物,阴养死士,做出种种不法之事。

可以说朱高煦活生生把自个折腾没了。

之前朱棣看朱高煦:此儿类我!

之后朱棣看朱高煦:你个龟儿老子要废你为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