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故都的秋结尾+琵琶行序(1 / 2)

【郁达夫也为我/党提供了许多援助,这样的人,是民族的义士,却是敌人的仇雠。由于汉奸告密,日本宪/兵开始全面调查他,郁达夫不得不开始流亡。

1945年8月29日,他被杀害于苏门答腊丛林。此前的8月15日,日/军已降;9月9日,于南京举行签字仪式。天光似欲晓,他却无法得见。1952年,郁达夫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怎会如此?"

苏辙不受控制地睁大眼睛, “明明已经胜利了啊!”

苏轼亦是摇头,语带叹息: “寇贼本性,即使败局已定,也要困兽犹斗,将那些义士赶尽杀绝。”可叹郁达夫,为抗战奔走半生,却无法回到胜利后的国土。

唐朝。

李贺阖眸: “虽非马革裹尸,亦是为国为民,死而后已。”他佩服这样的文士。另一边,白居易忽然起身,将房中的纸笔俱拿了出来,神情郑重地铺纸研磨。对面的元稹奇道: “乐天兄你这是做什么?”

白居易一手拉着袖口研磨,一边答道: “此等义士,当为之赋诗一首。”元稹看了他一眼,打趣道: “不怪人家抢了你的位置?”

白居易停下手,摇摇头笑道: “戏言罢了,郁达夫有好文章,更有卓绝风骨,一介文士捐躯国难,7实是难得之英豪,令人感佩,我让贤让得心服口服。"

“乐天兄何必妄自菲薄,"元稹笑了笑,接着道, "不过你所言甚是,义士高古,我也来为他赋诗一首,略表敬意!"

白居易心情甚好,奉笔而上: "好,我二人同作!"

一旁的白行简看了看兄长又看了看兄长的好友: “那,我便为他作一篇传奇吧?”没有人听到这样的事迹能不动容,他也想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感怀。未央宫。

刘彻愤愤地一拍桌案: "日本寇贼可恶如斯!那汉奸是什么意思,汉人的奸贼?"

他甚至无暇为后世自称“汉人”而高兴:“身为汉人不顾袍泽,竟帮着异族残害同胞义士,这等小人朕见一个砍一个!"

代入以下大汉与匈奴开战,有大汉子民暗通敌国谋害军将,汉武帝觉得肺都气炸了。

咸阳。

嬴政心下也略

有感叹: “战胜之后犹被除之后快,郁达夫为抗战之助力,必不只楚棠话中所叙寥寥。革/命烈/士,是指那些为抗/战牺牲之人?"

李斯道: “‘革/命’一词,出自《易辞》;烈为火猛,又有刚直、坚贞之意,此谥倒也恰

当。”

嬴政不置可否: "后世所谓‘革命’,似与《易辞》不同。"

但他暂时无法参悟其意,只好将目光投放到另一个关注点: “新朝初立便该表彰有功,敌寇1945年便已投降,怎么到1952年才追认?"

1945到1952,中间竟隔了七年之久,到底是因为什么耽搁了?

【《故都的秋》里,展现的是一个具有传统气质的现代文人独特的雅俗交融的审美趣味,对秋的叙述,对秋日清、静、悲凉的呈现,都有一种唯美的色彩,所以我们很容易认为郁达夫就是个忧郁的文学青年。但事实上,大厦将倾的时代里,但凡有一点良知的人,都无法独善其身。

他曾举起个性解放的旗帜,和郭沫若、和鲁迅等人一起,向着几千年封建思想掷下投木仓;又在国家存亡之际与无数志士共同战斗,无所畏惧地迎向敌人的屠刀;

他有忧郁萧索的情怀,又有传统知识分子的狂猬之气,更有令人侧目的铮铮风骨!这些都共同组合成一个郁达夫。

另外,他还是个通才,除了散文小说,旧体诗词也写得非常好,简单看两句:

“三分天下二分亡,四海何人吊国殇”, "好是阳春三月暮,沿途开边紫藤花”, "曾因醉酒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最后一句莫名给人一种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的感觉。

五四一代文人,既有写作新文学的能力,古典文学修养也很深厚,确实是新旧交替的一代了,大家感兴趣也可以看看。】

水镜下的文人学士眼前一亮,说到这他们可是专业对口了!

白居易停下笔细细品味着:“好是阳春三月暮,沿途开边紫藤花。造语清新、明白如话,真是深得七言绝句之妙!"

原以为郁达夫只是什么新文学作家,没想到也写古诗词,还写得这样好!他觉得彻底释然了。

“三分天下二分亡,四海何人吊国殇。真是沉痛又悲愤,郁达夫果然笔笔不忘救

时之志!”陆游对这一句实在是赞赏、感佩极了!

李白和杜甫也觉得不错: “这几句诗自然明畅,有以景写情,有以情绘景,确实可以载于诗谱。"

李商隐同样觉得喜欢: “曾因醉酒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这几句写得甚妙,风流之致堪比杜牧之!"

一心仰慕杜牧的李商隐又开始寻思了,之前写的信杜牧收到了吗?怎么也不回信?是不是没有看到,要不再写一封吧?

毫无预兆被cue到正着的杜牧:..

虽然他还没有写到“十年一觉扬州梦”之句,但是结合上文郁达夫的诗来看,十有八九是什么落拓子的风流韵事。

深深体会到后世对诗词文人挖掘之深的杜牧忽然害怕,以后可不能太过放荡恣游,他怕在水镜上丢脸。

未央宫。

刘彻的心情有一点复杂,平心而论,听完全篇之后他还是很欣赏郁达夫的,能诗能文,一身血性,但是郁达夫对他们这些老祖宗好像就不是那么友好了。

已知他们属于封建王朝,郁达夫一代新文学人要向封建思想掷下投木仓,言下之意不就是把矛头对准历代帝王?

作为一个君王,刘彻当然明白思想稳定对统治的重要性,不然他也不会考虑新学说了,新文学的目标既是封建思想,那他们这些封建君主就是讨伐的对象。

他轻啧了一声,还好,这篇文章只是写秋。

江都。

董仲舒心下思量:个性或为个人性情,性情有压抑,才会有解放,结合前后之句来看,后人该是认为,封建思想压抑了人性。

“可是……”他心中困惑不已, "个性若不加以约束,岂不是天下大乱了吗?"

【钱理群老师曾经反对过一个线性的作品分析模式:时代是苦闷的,作家必定时时处处陷入单一的苦闷之中,他写出的每一篇作品必然充满单一的苦闷感。

这种定势思维当然是错的,虽说文变染乎世情,但作家是复杂的,郁达夫悲凉、颓废的审美趣味,自然也不全然归结于时代。

有传统风致的影响,又有身世心理使然,还有异国美学的渗透,更兼时势的风云激荡。这四点统一于一个文本之中,形成了《

故都的秋》独特的韵味表达。

或许因为年龄原因,我们现在还有些难以理解,可人生之悲凉,不理解未尝不是好事呢?且记取他的文字吧,或许有朝一日,你会有突然被击中的感觉。

好啦,对课文内容的讲解就到这里,我们来看段视频放松一下。】

图标点开,悠扬的音乐传来,映入眼帘的是碧瓦飞檐、雁塔高耸,红叶染遍山林,两辆已然眼熟的"铁盒子"在林荫道中相对驶过;

金黄的银杏叶铺满校园,石桌旁游人悠闲地品茶,含笑注释着一个幼童捧起满手黄叶,往空中—撒;白墙黑瓦,舟舸过桥;

长城在山色里巍峨、稻浪于秋风中翻涌、累累硕果飘香在枝头,又被喜笑颜开的农人摘入筐中……

“真美啊……”有人情不自禁地感叹。

这不是郁达夫笔下的秋天,但却是那样蓬勃、夺目,令人神往,竟是将万古的悲秋情绪都荡去似的。

柳宗元的心情忽然开阔: "梦得兄,我懂你的诗了。"

也懂了那个人的诗,万类霜天竞自由,秋,也可热烈。

太极宫。

长孙皇后看着水镜里帧帧闪过的画面,目露神往: “若是看得这般秋景,郁达夫想必不会那般悲凉吧!"

“是啊,”李世民轻笑,难得感慨不已, "后世曾遭沦亡,却能驱除敌寇,克复神州,有如此欣欣向荣、百姓乐业之景,后人总说大唐盛世,与后世一比,却是相形见绌了。"

未央宫。

刘彻眼红完那灿灿稻谷与宽阔广路,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 “楚棠说她处在2023年,1945年日本投降,其间相距不过78年而已!"

卫青等人如遭当头棒喝,猛然回过神来: “百年不到,他们的国家竟然变成了这般模样!”

咸阳。

嬴政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暗自沉吟: “短短78年,故都换新貌,后世王朝,怎么会有这样的惊天伟力?"

这也太不可思议了。

【这是航拍中国里的秋景图,大家看完有什么感想呢?壮美山河,处处是风景。郁达夫独爱故都北平的秋日,大家又会对哪里的秋天魂牵梦萦、

感慨遂深?我们这次的作业,就是请大家模仿郁达夫的笔调,写一篇随笔,分享你眼中的秋,字数不限哦~这篇课文就讲到这里,有问题后台私信,喜欢的话一键三连,我是楚棠,下节课再见!】

嗯……

苏轼迟疑了一下: “模仿郁达夫的笔调,是要我等写那新文学?”苏辙艰难微笑: “似乎,是的。”

文章大家韩愈颇觉棘手: “那新文学看着是平易,但若要写,却是有些难于下笔啊。”还是古文好,多简洁,怎么不让写古文,他能一口气写三篇!

白居易同样迟疑:“诗可俚俗,但这新文学的文法,我等却是生疏得很啊。”三国。

向来积极交作业的曹植第一次想逃掉,有个词语叫东施效颦,他不想做东施。现在他们反倒感谢起楚棠说字数不限了,若限上字数,怕不是更令人头疼。

万万没想到,对后世学子来说极为平常、极好应付的一次随堂作业,竟是令不少文坛大佬踌躇不已,唯一有共鸣的,可能就是“字数不限”这样的福分吧!

当然,也有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