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8. 大宋反派(129)一更 大宋反派(1……(2 / 2)

没你就不行 林木儿 6655 字 2023-11-05

于是,曹皇后便扶着杨太后来了,将昔年的珠帘挂了起来,她们坐在珠帘之后。

桐桐这才道:“不管是太后、官家还是诸位大人,都该知道,我懂药理,擅岐黄。这些年,去过雍郡的钦差连同随从都应该清楚,我的医术尚可。开的方,用过的药,都是能见效的。这一点,朝中至少有二十位以上的大人能为我作证。”

晏殊站出来,“臣能作证,郡主的医术不在医官之下。”

曹玮也站出来,“臣乃痼疾旧病,用的一直是郡主给的药,确实有效。”

用过药的都陆陆续续的站出来,证明郡主这些年在岐黄之术上确实有过人之处。

赵祯点头,“朕有所耳闻,知你之能。”

桐桐这才道:“既然都认我通药理,那就好办了。”她叫人拿上证物,“我查问了伺候娘娘的宫人,有几处疑点。”说着,就看向范仲淹,“这怕也是范大人心中疑惑的地方。”

范仲淹没言语,等着她说。

桐桐看着大殿上的人,“第一,御药院供药,竟是要亲自熬给病人喝。我也在宫中生活过,却从不曾听闻,御药院有此规定……”

说着就问珠帘后的皇后,“不知而今这规矩可是变了?”

曹皇后摇头,“不曾变!御药院供药,交割给宫人,若是熬药有格外注意的,医官需得跟随,亲眼盯着各宫的宫人熬药。此事与御药院再无关!”

言下之意:他们只负责药齐全,药的质量,保证药抓的都对。仅此而已。

所以,为什么要叫药童亲自给熬药呢?

“第二,熬药的器皿,药童尽数带走。包括不小心被打碎的药碗。”桐桐说着,就看朝中的大臣:“诸位大人,此做法是不是有欲盖弥彰之嫌。”

大家只觉得郭净妃死的太过巧合,这中间的事谁也没资格去查问。

如今这么一摆,大家就懂了:这不是有嫌疑,这分明就是有猫腻。

桐桐这才又道,“药渣带走了,器皿带走了,他们的人熬的……好似是一点把柄都没留下。可其实——不然!”说着,就将一半的证物叫人递给杨太后和曹皇后,一半证物留在大殿中央。

“娘娘的衣物上有撒上的药滴,包括枕头上,擦嘴的帕子上,都有。虽不多,但对于通药理的人来说,这便足够了。”

说着就问太后和皇后,“细看之下,是否有褐色的污渍。”

杨太妃眼神不好了,她不说话。

曹皇后却分外笃定,“是!有药渍。”说着,又叫了宫人,“拿去指给官家看。”郭净妃的贴身之物,不必避讳官家。

赵祯接到手里看了一眼,眼圈红了,“是郭净妃的旧物,确实有药渍。”

桐桐又指着熬药的炉子,“咱们有些大人一生都没亲自熬过药,但我想范大人是自己熬过药的。敢问,熬药……你见过药不溢出的吗?”

范仲淹想了想,“盖着盖子,药往出冒,不时的得揭开,用竹筷搅搅……”除非有人不错眼的盯着。但火这个东西难控,一次不溢出,两次不溢出,不会次次不溢出。

“所以啊,诸位大人来看看,这炉子边沿的痕迹,是否为药渍?”

范仲淹第一个过去看,然后用手指抠了抠那痕迹,又闻了闻,隐隐有药味,“这……臣倒是没想到这个。”可这能分辨出什么药吗?谁敢笃定能分辨出来。

桐桐就笑了,“这宫中必有用药之人,各位可以用药来试试,看看我是否有只凭药味还原方子之能。”

“这?”范仲淹犹豫了一瞬,还是朝上拱手,“官家,郡主所言,虽不能作为实证。但验证之后,亦能作为参考。”

赵祯点头:“准!”

于是,杨怀敏出去之后带了三只碗来,这都是有宫人生病服用过药的碗。

桐桐接过来闻了闻,报了一个方子,“此人风寒,这是治风寒的药。”

再拿了一个,凑近闻了闻,又报了一个方子,“服药之人为女子,有寒症,月信来时腹痛难忍。”

最后一只碗,只凑近了一下,她又报了一个方子,“此人该是外伤,此药活血化瘀,通筋骨。”

紧跟着,大殿外来了三个人,已经在殿外听到了,“是!正如郡主所言。”

大殿之上,顿时嗡成一片:这么说,郡主闻出药有问题了。

范仲淹忙道:“官家,应尽快羁拿御药院的药童……”

赵祯准了,可派去的人很快回来了,禀报说:御药院有三人自缢于房梁之上,死了。

范仲淹猛地看向郡主:不对!要是郡主真能闻出来,她早说了药方里加了什么了。可她没说,她要验证她的本事。诚然,她确实通药性。但是,一个月之前的味道,她其实是判断不了的。

她今儿闹的这一出,为的就是这个。

有人藏不住了——动了!这一动,才真真是有了证据了。

是的!很多人都反应过来了,都抬眼看向这位郡主:办事不择手段,心思诡诈难料。

她——就不是个好人!:,m..,.